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处在被父母吼叫的环境中,会形成对自我、对世界的扭曲感,而且他还会投下长期的阴影,让他们在青春期做出种种父母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
你早上上班赶时间的时候,孩子起床却磨磨蹭蹭;
你一直叫孩子洗澡,孩子却当你的话是耳旁风;
你下班回来很累想要静一静,孩子却疯狂的吵闹;
你临下班前被老板喷了一顿,回家看见散落满地的玩具;
……
这些时候你会怎么样?
我自己以前是这样的:
我:“快起床,要迟到了!"
孩子无动于衷,依然躺在床上。
五分钟后,我再走进房间,孩子还是躺在床上。
这时候我有点急了:“快起来了,再不起来就要迟到了。”在我的音量逐渐增大下,孩子开始动了动身子,慢慢吞吞地坐了起来。
但是,催促的行为并没有到这里结束。从穿衣到刷牙,再到吃早餐,催促从未消停,慢慢的上升到吼叫,音量也随着时间的逼近逐渐提高,直到在孩子出门前完成地动山摇的最后一吼。
每一次,当我吼完之后消停下来,想起孩子哭泣的样子和惊吓的眼神,我就开始陷入无限的后悔和深深的自责,然后接下来的一整天我都觉得特别糟糕,做什么事情都没心情。
为什么每次都要这样?这样的吼叫能让孩子不再出现这种行为了吗?除了给孩子和自己留下伤害,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一次次地问自己这种问题。
其实我不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更不是真的喜欢吼叫,只是当我生气的时候,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曾经以为每个妈妈都会经历这种情况,这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是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的,其实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还好这世界并没有最晚的开始!当我们意识到需要改变,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进步了。
为什么你会大吼大叫?
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平时对他们又亲又抱,按理说我们不应该对他们大吼大叫,但事实上我们的的确确这么做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前一秒还和邻居有说有笑,后一秒回到家看到满墙的涂鸦,满地的玩具,不做作业在看电视的孩子,我们的怒火就不可遏制的涌上心头。
没错,那是因为我们生气的“扳机”被打开了。就像开枪一样,扣动扳机,子弹就会发射出去。我们的情绪“扳机”一旦被打开,情绪就会逐渐升级:“怎么孩子就那么不听话?他怎么就不能好好体谅我?我那么辛苦为了他,他怎么就不懂回报我的辛苦?我的伴侣怎么就不去管管,这个家难道就是我一个人的吗......”越想越气,于是大吼大叫的“子弹”就向孩子发射出去。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怒气迁移。我们在工作中或者别处受的气,回到家一旦发现孩子有那么一丁点的不对,逮着就指责孩子,那是我们把孩子当出气筒,因为把气撒在弱者身上是最安全的。
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宣泄怒气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没有任何好处,它可能让你更愤怒,让你沉浸在生气的态度中。
认识是改变的开始,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改变自己吼叫的行为呢?
如何做到不再吼叫
1.记录你的吼叫
留意让你吼叫的“扳机点”和你的感受,详细记录事情发生的经过。例如是什么情况下,什么事情惹恼了你,你当时的反应是怎样的,如果有不断升级的想法和情绪的话是什么,在哪个场合你更容易生气。
记录这些细节,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接纳自己的行为,以及更好的觉知自己的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这样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改变策略。
举个例子,我过去最容易生气的就是早上孩子起床的时候拖拖拉拉,而我又赶着去上班,这时候“可能会迟到”就是我的触发器。一想到这个,看着磨蹭的孩子,我呼吸就会急促,心里就堵得慌,然后就会情不自禁的扣动我的“扳机",把火气撒向孩子。
当我观察记录自己身体的变化,我就知道这是我即将吼叫的信号,当我意识到的时候我会刻意去避免。
2.原谅自己
“父母是人,不是神。”—— 托马斯.戈登
如果父母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凡人,就会理解我们有自己的需求,会有积极的情绪也会有消极的情绪,我们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个体。
那么,当我们原谅自己,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接纳曾经吼叫过的自己,我们才能正视真实的自己,才会有改善的勇气和动力。
3.冷静下来——ABCDE法则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不知道吼叫的问题,只是在爆发的那一刻,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
所以如果火要起来的那一刻,来一盆冷水,让自己冷静下来很重要。
当我们不可避免要生气时,不妨使用A-B-C-D-E法则。
A(ask)自问:我现在怎么了?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我想改变吗?;
B(breath)呼吸:深呼吸的同时感受自己的呼吸,给自己冷静下来的机会;
C(calm youself)自我平静:调整自己的想法,改用积极的方式去想问题,等自己平静下来才跟孩子沟通;
D(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确定你孩子的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确定你现在提出的要求他是否能完成。也许他现在只是需要一个拥抱,一个鼓励,或者你给他的边界;
E(empathize)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把自己当做是孩子,尝试去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比总是跟自己说“孩子是亲生的”更有效化解你心中的怒气。
ABCDE法的作用是让你冷静,暂时退出冲突,并非必须五个步骤都要一一做到,关键的是让你有思考的过程,只要你能有理性思考的那一刻,就不会让心中的怒火继续燃烧。
4.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ABCDE法是在你迫不得已生气的时候给你的冷却剂,是治标的方法。如果要避免吼叫而不是抑制它,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管教,这时候你需要知道如何有效的管教。
(1)跟孩子进行简单具体的沟通。
如果你跟孩子说“你要乖一点,你要听话。”你认为孩子能知道他要干什么吗?如果你换成“你要把玩具收好,你在外面吃饭时不要大声喊叫。”孩子就很明确知道他应该要做什么。这就要求我们跟孩子沟通时需要打开天窗说亮话,要给出孩子简单而具体的要求,而不是长篇大论地说教。
(2)给孩子选择。
如果孩子能体验他对生活是有掌控权的,他会更积极主动去完成他本该完成的事情,而无需在父母的逼迫、威胁、哄骗下不情不愿去做。
例如,你想让孩子去洗澡“你赶紧去洗澡!”,他可能不会去,因为他希望自己掌控而不是由你来掌控。假如换个方式,“你是想现在洗澡,还是十分钟之后再洗澡呢?”孩子就更容易从两者中做出选择。
我也看过有些父母是这样给孩子选择的:孩子不愿意洗澡,妈妈生气了,说:“你要么现在洗澡要么一辈子别洗。”看似给了孩子选择,其实,那是在威胁孩子,孩子根本无路可走,孩子依然哭闹不止。
(3)提前制定计划。
把需要做的事情提前计划好,按照步骤去完成,就不会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
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之前的一篇文章《自从我这么做,孩子起床就不再磨磨蹭蹭了》。
我们都知道要改变一种固有习惯并不是容易的事,吼叫的习惯也一样。但是要明白我们是孩子的引路人和榜样,如果一方面我们希望孩子变得乖巧听话、尊重我们,另一方面自己却总是大吼大叫,这不矛盾吗?又怎么引导孩子走向更好呢?
最近看到一句非常喜欢的话,与大家共勉:
“世界的和平始于家庭,而吼叫只能带来战争!”
希望我们都可以做更好的父母,为世界和平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