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原意是受差遣者,指奉主差遣,得着权柄,有能力传扬福音,有恩赐教导真理,并建立教会的信徒。行者:佛教语,即头陀,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又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泛指修行佛道之人。(以上科普均来自百度)
前者出自基督教义,后者出自佛教语。而将这两个东西方宗教里的不同词汇罗列起来,组成一部影片的名字,起初让人觉得牵强。但是,电影结束之际,我却恍然大悟般的领会到了制片方的巧妙用意。二者的共同之处,皆是在指向一个人群——他们始终遵循着自己内心的信仰,去维护人间的道义,修行自己,拯救世人。综上所述,这部港产警匪片如此安排剧名,便不难理解了。何况,这还是一部讲述警方卧底的影片。实然,说到警匪片无可厚非是香港电影的强项,而列举有关卧底题材的港产警匪片,《无间道》系列是这个领域里理所当然的翘楚之作。所以,虽然近些年类似题材的影片层出不穷,但都与之相去甚远。或许,这也是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并且,由于难以被超越,便必须忍受着高处不胜寒的寂寞,被大家长久的仰视着。其实,勇于超越经典绝对是一种充满刺激的拼搏形式,但现实情况却是四处可见的,趋之若鹜的效仿。这是近些年港产影片难以逾越的鸿沟,和走不出的怪圈。话题略有跑偏,言归正传还是说说今晚刚刚观看过的影片——《使徒行者》。
电影开始之前粗略百度之后才知晓,《使徒行者》早在2014年便是香港TVB的一部警匪电视剧,当时一经播出便创下了年度收视佳绩。而与该片同名的电影,同样是由电视剧的监制文伟鸿执导,当时的主演佘诗曼继续在电影版里担任角色,并且邀请到古天乐、张家辉、吴镇宇、许绍雄、张慧雯等共同参与主演。
影片故事讲述了卧底阿钉(佘诗曼 饰)收到了一条神秘短信,追溯到神秘人郭铭的犯罪集团,其手下两名重臣少爷(古天乐 饰)和阿蓝(张家辉 饰)的其中之一,很可能是之前警队失联的卧底。而在捣灭犯罪集团的过程中,其中一人的身份暴露也使这对情同手足的好兄弟陷入信任和生命危机。而卧底联络人Q Sir(吴镇宇 饰)和卧底阿钉也面对着多重危难。故事情节乍一看确实有些老套,但扑朔迷离的悬念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紧不慢的像抖包袱一般巧妙的出现,在整部影片里贯穿始终。剧情的不拖沓没有给观众丝毫走神儿的机会,并且,还注入了兄弟间情重姜肱的患难与共、亦师亦友亦恩人的上下级间的忠诚与相互看重、长期搭档所萌生出的若即若离的爱意,和生离死别时悔不当初没能开口说爱你等等这样不一而足的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并不生硬又能适时的在影片中出现,看得出导演掌握影片节奏的深厚功力,也成功的扣住了观众的心弦。
其实,整部影片触动我最深的地方并不是情节,而是各种各样的隐忍与情怀。众所周知,卧底是一份特殊的工作,长期游走在黑白之间,纠结在欲望的浸染和正义忽明忽暗的迷茫之中,在一念生死间亦人亦鬼的铤而走险。这份煎熬,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承受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还能不忘初心的秉持信念,绝对是值得我们不厌其烦的去歌颂的。另外,影片最出彩的地方,个人觉得还是古天乐与张家辉饰演角色间的深厚情义。面对身边人的虚情假意和人心的险恶、诡诈,冷静而谨慎的应对,却在陷入痛苦抉择之际为兄弟情深而妥协的人性深处的善根,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这个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缺憾不尽如人意,它让我们在唏嘘中慢慢老去。但是,多数人始终善意的相信光明的存在,这才是人们内心深处最自然、最不加矫饰的向往。并且,总会有人敢于挺身而出去探索光明,去驱散黑暗。他们的存在不为人知,却无可磨灭。
影片最后,张家辉站在玻璃窗前,望着城市夜晚的车流涌动,将手中的弹球一下一下的抛向地面,弹到玻璃窗上,又反弹回地面,再至手中。随着重复的动作以及弹球撞击障碍物,所发出的有节奏的钝重音色,玻璃窗上也浮现出他自己坚定中略带些落寞的身影,而后他孑然转身离去。是啊,之于他来讲,是注定要被阻隔在这座城市的霓虹夜色之外的,在光明下最阴暗的角落里隐忍着,并执着的守护正义,才是他这一生中最顽强的使命。这种象征意义的拍摄手法寓意深刻,也能够暗自激发观众的一种憧憬——张家辉在剧中饰演的角色虽然牺牲了,但这个社会中必定会出现更多敢于维护正义的人,潇洒如他一般的转身,毅然放弃掉原本可以拥有的寻常与安稳的人生,而甘之如饴选择游走在黑暗的边缘去拯救光明……
片尾曲响起,空灵而忧伤的男声轻轻吟唱萦绕,《here we are》的歌词很应景,但本以为会如恩雅的天籁嗓音一般悠扬结束,谁知道后段rap的奇葩编配实在是叫人感觉古怪到痛不欲生。不过还好,一点点小小的瑕疵并不影响我对整部影片的回味。
中肯而不带有一丝硬广痕迹的说:《使徒行者》应该算是近些年来,一部不错的港产警匪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