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析了王小波的文章之后,忽然发现,原来三段论的方法不一定是很好的方法。王小波的文章并没有明显的三段结构,但是结构浑然天成,说理严密清晰,总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出发,进入意想不到的角落,得出洞察深刻的结论。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仔细进行段落分解的价值终于体现出来,我忽然醒悟了。原来王小波的文章其实是面对对象的啊!
搞了这么多年软件,面对对象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实在太过熟悉了。面对对象的方法论,也基本上是所有流行编程语言的基石。但我真的领悟它的精髓了吗?
从这次顿悟的经历来看,我从来没有想过面对对象还可以用在写作上面。虽然对象是人类认知事物的的最常用模型,而且文章也是人类认知的常用载体,我却从来没有想过两者会有这样紧密的联系。
其实面对对象并不是编程领域所独有的。李笑来老师也讲过概念-方法论模型,与面对对象模型如出一辙。
概念是一个名词,也可以说是一个对象;对象之间的联系也等同于解释概念的方法。面对对象方式,也符合成甲老师的临界知识的概念了,那就是跨领域的普适性。
有了这个基本的理论基础,剩下的就是大量的训练了。之后的几篇文章,我都是用面对对象的方式进行构造的(当然也包括本文)。
不是去构思小节标题,而是先找出文章所要用到的关键对象,也就是关键概念。然后才是围绕对象,找出对象的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联系,把这些联系之间,按照相应的顺序进行输出,文章自然就已经写好了。剩下的,就是进行一下文字润色和结构之间的过渡了。文章的结构之清晰,是以前的方法远不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