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给娃报了一个班,还被控诉没人性
邓超前几天接受采访时一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育儿观念。
我现在从来不给等等报任何课外课,就是运动,让他彻底享受童年,输在起跑线就输在起跑线,但我要保存一个很好的等等,我不要那些学习的压力。
这观点我很赞同,本以为此处应该有掌声,没想到引来了一波攻击:
△你有钱怎么样都可以喽。
△你儿子已经生在终点,没啥好说的。
△话别说太早,没到时候呢。等儿子上小学,看你被打脸。
谈到报班,粉丝们怎么也不按常理出牌了呢。
完全可以换个思路啊,有钱人家都开始转变教育理念了,我们普通人家不是更该转变一下嘛。
比起报很多班,我更看重孩子的童真(自带的傻气)、强壮的身体(四肢发达)、健康的心理(少年不知愁滋味)。所以,我们今年五岁半,只报了个舞蹈班。
因为我自己的童年就是这么过来滴,而这样的童年,小时候无忧无虑,甚至觉得枯燥,没有那么丰富多彩,更谈不上素质教育,但却给了我无比丰富的内心。
如果只有学习,我可能没法过好这一生
有人质疑,那难道傻玩就幸福了吗?你这样会害了孩子。
傻玩有多幸福,只有玩过的孩子才会知道啊。
小时候,除了爸爸偶尔过问下我的作业,大部分时间是这么过的。▼
妈妈临床缝东西,我就在边上看,看看后来自己就会用缝纫机了,还会自己上底线,给针穿线。
晚上她在灯下纳鞋底,我就坐旁边看书。妈妈会纳各种花色的鞋底,会秀很细腻的花,直到五十几岁眼花了才干不了这事。
天气好时,妈妈会在院子里铺几个大席子,把家里的被子拿出来拆洗,背面被里干净后又开始缝被子。她缝被子,我和妹妹们就躺在边上玩。
再大点,有空就跑得不见影,跟小伙伴出去到地里玩,在家跳绳、踢毽子、踢沙包。跳绳三人跳、双人跳、群跳,还可以手撑地倒着跳,上到五年级简直跳遍班级无敌手。无敌是多模寂寞谁能懂啊,唯有退隐江湖。
春天到河边折柳树枝,做柳笛。虽然吹得不着调,柳树皮的清香,现在想起来还能立刻闻到。
什么家长呵斥看书、写字……不存在。
自从认字后,就着了魔似的拿起书就看。把家里有限的藏书看完了,又把正在念中学的小姑小叔的语文书都看完了。最后只好跟班里同学借书,听说谁家有好看的书,都得预约排队放学去拿。
当然,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在放学路上捡到《射雕英雄传》的连环画。
这些回忆,至今想起来依然温暖。
当然不是没有羡慕过城里可以上好学校,上各种兴趣班的孩子。尤其长大走到大城市,看到很多同龄人,多才多艺,优雅多姿心里佩服又羡慕。
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就是你体验了这个,就失去了体验别的东西的机会。他们也会偷偷羡慕我悠然的童年呢!
不一样的我们,带着自己的童年烙印,某天走到一起,才会发现世界原来这么有趣。罗素说,须知参差多姿,乃是幸福本源。文化间的多样性,才能带来互补和参照。
报很多班,是不是正确的选择?
我自己从撒野的童年获益良多,更不舍得去缩减孩子的童年。不管周围环境雨骤风疏,我一直告诫自己:可能给不了孩子最富有的生活,但要尽量给她最少的压力。
1
比起让她多学点什么,我更看重亲子关系。
我其实挺想让她学钢琴的,但她还没表现出喜欢的意思。
有个朋友提醒,孩子的兴趣班、特长班基本都是家长在坚持,如果孩子没有强烈的兴趣,如果家长都没法坚持下去,不要硬给孩子报。
她说,女儿的钢琴课是奶奶悄悄报的,她根本不知道。奶奶觉得孩子应该学钢琴。而她因为很忙,根本没有足够精力督促辅佐孩子练琴。
我本身不喜欢盯着孩子,不喜欢陪学,她自己兴致不高,我怎么可能坚持下来涅?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硬要她学琴,鸡飞狗跳怕是难以避免的吧。
我没有自信让一个本身兴致不高的孩子练琴的同时不破坏亲子关系。比起让她学点什么,我其实更看重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如果建立得成功,到了孩子青春叛逆期,会相对顺利一些。否则,另一轮鸡飞狗跳不久就要来到。
对了,我们目前就报了一个舞蹈班。这是带她试跳后,并反复询问她说很喜欢,我们才一起决定报的。她平时学得也挺愉快的。
即便如此,她这两天突然“控诉”我不人性:
把她管得太紧,不自由,没时间,还没有她的玩具小狗幸福。
“小狗不用出去玩,不用上学,不用看书,不用跳舞。”
我的天,她真是不知道外面的水深火热,不知道我顶了多大压力,让她活在这“没人性”的生活中。
莫名想念情歌王子张信哲,“让你疯让你去放纵……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
学琴的事就更不能先提出来了,她喜欢再说。
真想学,长大也不晚。有个朋友工作后才开始练琴,早过了十级了,平时愉悦一下自己没问题。
2
眼花缭乱的教育,未必适合以后的需求
家长报班,初衷都是好的。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谁愿意看着吃苦呢,谁愿意一大早把他从被窝里就起来,谁愿意大晚上还逼孩子复习,周末拖着疲惫的身躯带孩子去上课?
转念想想,这么辛苦真的值吗?我们真的知道未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吗?确定现在学的都是孩子需要的吗?
最近几年所谓的STEM教育概念(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传入中国,又成了各大中小机构宣传造势的赚钱工具。
有的家长说,我们给他报班你以为只是报班吗,报班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孩子的人格。
为了培养他能够坚持、能耐得住寂寞、艰苦、烦躁的能力。锻炼他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自如地控制自己心态和情绪的能力。你知道不?
这种能力就是以后的竞争力。现在很多容易放弃的年轻人就是小时候没有进行意志力训练。
“坚持”、“耐得住寂寞、艰苦、烦躁”、“控制心态、情绪”多么正能量的口号啊,可这确定是对一个孩子的要求吗?
这些素质一个正常的成人都很难做到,要求一个小孩通过辅导班练就?坦白说让父母们现在每天上了一天班再坐下来练琴、画画、学思维训练,最后有多少人能放下手机?
培养孩子的人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格养成伴随着个体发展的一生,直到现在我们的人格还在不断完善涅。
3
孩子的时间很珍贵,没法一个个试错找到兴趣点
有人担心作为父母,现在不广撒网,逐渐挖掘孩子的兴趣特长,怎么才能知道他擅长什么?报班就是为了通过一个个试验,最终找到孩子的特长。
▲别忘了时间成本,任何尝试都是要花时间的。你这个试,那个也要试,最后会发现孩子的时间已经填满了。他别说做别的事,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了。回忆下,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发什么呆呢?赶紧学习。
▲寻找的过程中,还可能打击到孩子,让他形成“习得性无助”。请问,发现不适合算了,还是继续坚持下去?
多次不行就算了,孩子难免生出挫败感:我怎么什么都不行呢?这一次次失败,他会得出自己很差、能力不够的印象,造成“习得性无助”,以后可能会丧失尝试新事物的勇气。
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就算不逼孩子,当开始做一件事时,他也会努力做到最好。就算不顺利,孩子也不会轻易放弃。
朋友家女儿练琴一段时候,很有挫败感,弹着弹着就哭了。爸爸看不下去说,咱别练了吧。孩子不肯。
朋友疑惑:明明是她自己谈不好,没耐心,我们不逼她,她却还是要练?
我跟她开玩笑,以后别说让她放弃了,随她玩玩吧,反正马上机器人弹钢琴就超越人类了。
家长应该发自内心的相信:作为一个灵活好动的孩子,他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那天请一定要支持他。
桐桐3岁半在逛迪卡侬时自己迷上了轮滑。一个劲试穿鞋子,练习。我担心年龄太小学这个对骨骼不好,但又怕打消了她探索的积极性,就没阻止。
没想到她摔了无数次,一次也没哭,每次都笑嘻嘻的。最终很快能站,能动几步了。我跟着试了一下,摔了屁股蹲疼了几天,再也不敢尝试了。
4
童年错过就不再,玩耍也有关键期
平时叮嘱桐桐少吃糖。有天,她要吃糖。我说,吃糖可以,以后你长大了挣钱自己买。
谁知,她说:我长大了,怎么可能还会喜欢吃糖呢?
我突然意识到,这是真理啊!我们平日会不由自主对孩子说,有些事等你长大就可以了。但有些事,等她长大就没那么爱了。
比如玩沙,过家家、捡小木棍回家。
比如吃糖、冰淇淋,现在没人管你了,可以随便吃,可是你会担心凉对身体不好,担心吃了发胖。
童年一旦错过,就会成为终生遗憾。
大学电影赏析课看《公民凯恩》,凯恩作为报业大亨,平日是呼风唤雨,在他眼里,这个世界上能够决定他怎么做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但他临终前说了一句“玫瑰花蕾”,却让人猜不透,这到底对他意味着什么呢?
影片结尾,借用年轻记者汤普森说出了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凯恩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又失去了这一切。“玫瑰花蕾”也许是他没能得到的东西,也许是他失去的东西。
镜头中慢慢出现了凯恩小时侯玩耍用的雪橇,在推近中“玫瑰花蕾”四个字慢慢浮现。玫瑰花蕾也许就是拼图上遗失的一块,是凯恩小时候离开后永远无法再得到的童年时光和母亲的温暖。
比起报班,我更愿意这样带孩子
孩子两岁以前是靠感知与动作认识这个世界,七岁之前才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合从事思考,具有表现的思维能力。这个时期,他脑海里存了足够多的形象,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好的铺垫。
所以,报班省下来的时间,我们是这样度过的。
用芦苇吹笛子。
爬山归来摘路边的香泡▼
到树上找蝉蜕▼
看鸭子戏水▼
和一只猫对视▼
捉两只蚱蜢,看它们斗▼
到地里围观挖红薯▼
我希望她长大后,回忆起童年,脑海里能有这样的画面。▼
村前,
河边,
姥爷在挖红薯,
姥姥四处找香泡。
我一回头,天黑了。
坐上装满红薯的山轮车回了家。
▼写在最后的话:
女儿才五岁半,并不具有借鉴性,我也不是在给建议,而是说说自己对育儿的一点思考。
我可能不会永远这么淡定,不过尽量争取给她足够多的自由时间罢了。希望她每天能有真正属于她的可以发呆,可以躺着啥也不想的时间。
PS: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