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还在呼呼睡懒觉的我就被一声:“巴拉拉小魔仙,变身。”惊醒,我知道家里的“小魔仙”醒了。还未清醒的我已经知道接下来的话了“蓝魔仙快起床,我们一起来保护魔仙堡。”、“蓝魔仙,快去拿我们的魔法棒。”、“蓝魔仙,我们一起练习魔法。”……
最近几天,恰逢幼儿园放寒假,女儿在家无聊,看了几集《巴拉拉小魔仙》动画片,于是崇拜起了“巴拉拉小魔仙”,开始了她的“魔仙之旅”。为了能够更好的演绎“小魔仙”这个角色,女儿买了《巴拉拉小魔仙》的书和魔法棒。并把家描述成了“魔仙世界”,而我就成了她嘴中的与她一起战胜黑暗势力的“蓝魔仙”,爸爸自然而然成为了黑暗敌人。每天,我们两个“小魔仙”都要在“魔仙世界“里挥舞着魔法棒打几次敌人,拯救几次星球。
总之呢,女儿对这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乐此不彼,而我和她爸爸却苦不堪言,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游戏既无趣又无意义。有那么好几次,我都想要停止这样的游戏,希望孩子做一些更有益的事情例如画画、看书之类。但是每每看到女儿游戏时的专注和投入,我又不忍心打断。就这样,我和她爸爸一直忍受着,直到带着她看了一部电影《了不起的菲丽西》。
《了不起的菲丽西》讲述了一个灰姑娘在追梦过程中华丽蜕变的故事。在孤儿院长大的小女孩菲丽西,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成为一名舞蹈家”,为了实现梦想,她逃出孤儿院,来到巴黎,在经历失落、打击、徘徊后,重拾信心,努力拼搏,最终站在巴黎大剧院的舞台上。女儿深深地被这个坚强勇敢的红色头发小女孩所打动。
所以,我家“魔仙世界”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女儿又开启了舞蹈之旅。她成为了我家的“菲丽西”,芭蕾舞裙一套、芭蕾舞鞋一双成为了我家“菲丽西”的标准配置。我和她爸爸这次也是无言的配合,但是我们没有了抵触情绪,因为我们已经默默地感觉到这种角色扮演带给孩子的是什么,以前的我们有点狭隘了。
这里我借用著名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的一句话来表达我们的感触:“在成人看来,童年是梦想的时代。但对于儿童来说,那梦想也就是真实。一个想当公主的女孩把自己打扮起来,走进教室;一个想当超人的男孩把自己全部武装起来,站在楼道里。这个过程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游戏,是儿童在内化这些人物背后的人格特征,可能有公主的高贵、龙的力量、超人的神奇、机器人变化中的机动……这些在童年都会被孩子内化在自己的生命中,这正是自我创造的特征。”
所以,我期待着我家的“小魔仙”如何演绎“菲丽西”,更期待着她的下一次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