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谚语——“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现在,我们这么说也许更对:“提问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这是国际行动学习协会Founder Michael J. Marquardt在他撰写的《LEADING WITH QUESTIONS》一书中写到的一段话。
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
如今,到处都在提VUCA的世界,那么到底什么是VUCA呢?
V=Volatility(易变性)
U=Uncertainty(不确定性)
C=Complexity(复杂性)
A=Ambiguity(模糊性)
如果三年前的你对于VUCA没有什么概念,我相信现在的你已经慢慢开始感觉到这样一个时代是真的来临了。
很多问题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没有人可以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很多问题看起来非常模糊没有头绪,很多问题变化太快让人琢磨不透其中原委。
你会发现,那些能够在这样一个VUCA世界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也不是因为他们向别人传达了什么深刻的思想,而是因为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身边的人和周围的环境提出了恰当的问题。
著名的领导力专家John P. Kotter认为,领导者和管理者最主要的区别是,领导者的工作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而管理者的任务是回答这些问题。
提出正确的问题能够让领导者知道该做什么,而回答这些问题则能够让管理者知道该如何做。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教授Edgar Schein在他的新书《Helping》中写到:“21世纪的领导者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学会虚心提问。我的意思是,未来的领导者将越来越依靠他们的下属,必须学会如何请求帮助,同时要营造一种让下属愿意说真话、愿意帮助别人的氛围。“
传统意义上,我们很多团队的管理是家长式的,也就是团队leader绝对说的算,下面的员工只要听话就好了,因为领导说什么,你照着做就行了,“哪儿那么多废话”。反而,当你有什么想法时,会被打压甚至认为你在挑战领导的权威,你的下场可能会“死”的很惨。
这样的领导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理解和团队成员成为朋友是个什么概念,因为他们觉得“公私分明”是必须的,否则混为一谈,如何体现领导的威严?
可是,时代变了、事情变了、人也变了,以前的“家长式管理”不再适用于所有的团队,特别是新兴的行业、新兴的市场、新兴的团队,需要“亲密的团队关系”。这种“粘性”不但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让团队成员更有归属感,还可以让团队成员在一种舒服和放松的状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主动去获得成长和成功。
这时,知道何时、何地、为何以及如何提出问题,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领导者加强他们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当领导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拥有所有答案,并愿意用提问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帮助他人获得成功”为导向时,这本身就已经超越了“为他人寻找成长机会”的观念,虽然“为他人寻找成长机会”对于很多团队负责人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表现了。
服务的领导方式而非指导的领导方式,在员工中会产生相当大的威力。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把提问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工作方式时,我们自己也会发生改变。
虽然是无形的,但是你会感受越来越强烈。
你会慢慢放弃“自己要掌握标准答案”这种“自我驱动”的需求;你会慢慢放弃“自己必须是正确的”的需求,坦然接受“他人拥有正确观点”的情况;你会慢慢抛弃自己的防护物,变得更加坦诚和开放;你会慢慢摘下自己虚伪的面具和外表,做真正的自己。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埃及作家Naguib Mahfouz曾经写道:“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回答来判断他有多聪明。然而,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提问来判断他智慧的高低。”
虽然很多人认为智慧的高低已经天注定,但是提问确实是可以有意识去练习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你提问和回答能力的逐渐增强,你的智慧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The Innovative Leader》一书的作者Paul Sloane在书中曾建议领导者,每天结束前都应该问自己五个小问题:
1. 我今天遇到的最好的事情是什么?
2. 我今天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3. 我明天必须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4. 我明天可以尝试做些什么新事情?
5. 谁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正在为他们做什么?
聪明的你,不妨也可以试试看?也许你的智慧也将发生潜移默化的增长。
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看到的。
- In Learning, In Running - 学,以至千里
跑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