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这样的感受?
别人家的孩子哪儿都好。吃饭好,睡觉好,身体倍儿棒,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强,有音乐天赋,有运动基因……
自家孩子却事事都得大人操心。
如何把自家孩子培养成“别人家的孩子”?这可能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
曾经,我围着孩子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他身上,但他在熊孩子的轨道上越走越坚定,任我尽全力引导也拉不回来。直到有一天,我气馁、失望了:我为你这么努力,你却冥顽不灵,那就放任自流吧,与其改变你,不如把精力放回我自己身上。
我不再因他是我的孩子而去纠正他,让他成为我想要的样子。
我跟他爸只在开饭前喊一句“吃饭了”,就开吃,也不等他,更不强调你得吃饭。我们吃完就收拾。
现在做饭,他要进厨房问好几次:“妈妈,饭好了吗?可以吃了吗?”一听到“吃饭了”,立刻爬上自己的餐椅,不仅不用喂,还会抢食。因为他见识过,我跟爸爸,把他最爱的疙瘩汤喝的一滴不剩,而他只是多看了会儿动画片。
我常为自己的无为开脱,对他说:“妈妈相信你知道自己饿不饿。你很棒,根本不用我们逼你吃饭。”
晚上洗漱完,大家随意。想睡的睡,想玩的玩,但想玩的不准打扰想睡的。开始,他非常高兴,玩到很晚。后来他比我们更早进卧室,因为他发现,自己要睡觉时,没人陪他睡。
我为自己辩解:“爸爸妈妈相信你非常棒,知道睡觉,也会睡觉,所以我们不催你睡。”
流鼻涕、咳嗽,只要不发烧,也没人在意,更没人跟在屁股后面让他吃药。他咳嗽下,就告诉我:“妈妈,我感冒了。”以往我会非常紧张,但现在,只要他精神状态不错,我都会告诉他:“没事儿,你身体非常棒,不需要打针吃药。相信你,很快就会好,你很健康。”如我所愿,他真的很快就好了。
昨天,去婆婆家吃饭。我们顺路接了放学的侄女。直到饭做好,哥嫂还没到,婆婆让侄女打电话。侄女拨通后就支吾起来。婆婆小声说:“这孩子总这么不会说话,尤其拿手机,就成结巴了。”这时儿子嚷嚷:“让我说!我跟大妈妈说!”蹦着高要姐姐手机。侄女给他,他说:“大妈妈你在哪儿?啥时候过来?饭都好啦!再不来就凉啦!快点儿~吧!”婆婆对侄女说:“你看看,还不如个三岁孩子!”侄女红了脸,低着头,也不吱声。
我赶紧说:“妈,可能妍平时说的少,拿起电话,一紧张就忘了怎么说。以后多打电话就好了,她很聪明。”
“聪明啥啊!平时做作业挺积极,到考试就完蛋!”婆婆毫不避讳。侄女眼里含着泪,强忍着,没落下。
“上次考试不是考得挺好吗?有进步啊!正越来越好呢,怎么会完蛋呢?”我替侄女解释。
也许,叮嘱和抱怨确实是为了她能更好,可这种方式,只能让她越来越差。
家长的负面叮嘱,给孩子灌输了负面信息:她是不好的。她的潜意识就形成了,这将伴随她成长。如果把“她不会说话”改成“她会说得更好”,把“考试完蛋”换成“考试会越来越好”,孩子真的会变得更好。
把要传达的负面信息改成正面信息,传达给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就是最好的,可以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能变得更好。
我们只需坚定地表达:你就是你,你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