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雾还未散尽,我行走在故乡阡陌上,田埂上紫色的牵牛花儿正含着昨天的露水、晶莹发亮。越过潮湿的洼地,我迈向故乡的旧街。那青石板路上早已传来吱呀的开门声。老人们提着竹篮,踩着露水走向早市,他们的脚步仿佛踏过千年的时光。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流淌着文化的血脉,这是十几年前我回乡的记忆。是啊!故乡,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精神上的根脉。
今天我的同窗好友逊之兄一早就带我重新走进我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故乡。
我的故乡,位于东南沿海、福建省福州市的闽江口,它有着美丽的名字:闽江口上的珍珠——琅岐岛。琅岐岛,古名叫嘉登岛,又名刘岐岛。四水环水,九龙山绕,既是面向的岛屿,又是闽江下流的冲积散平原。岛上阡陌交错,水草丰盛,每当冬季来临,由北向南来过冬的上千种候鸟姗姗而至,让这片闽江口湿地增添了几分热闹的景致,琅岐岛十景之一的“芦洲宿雁”说的就是这湿地的风光。所以,说它是海岛,倒不如说它是东南水乡更为贴切。
故乡,对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清晰、亲切。它是人心中掂念的“乡愁”,是离家游子每每心中的向往与期盼,更是我们这些早年离家孩子们曾经的摇篮。我的家乡琅岐岛,与所有对眷恋故乡情愫的人们一样,都是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着的故土。我的家乡扼守闽水之口,位处古时丝绸之路甘棠港之要冲,因其地理位置良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丰沛,四季如春,物产丰富而闻名遐迩。自然环境的优越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勇敢、勤劳,孕育出千年海洋文化,这种历史的根脉,深深铬刻在家乡人的心里。所以它不仅仅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海峡西岸最为亮点的停泊港湾。大陆向海洋出发,从这里开始,大陆往台湾、马祖列岛从这里出发。它不仅孕育着海洋文化,而更是联结台湾同胞向往祖国大陆的爱国心,是海西文化与经济协作的最佳合作区。
我的故乡琅岐岛,是水做的。岛上纵横交错的河道,就像母亲的手臂,将这块岛屿紧紧柔抱。每当清晨,码头上,市集里,岛东南面的闽江村民们都会摇着小橹船或开着柴油机船驶向岛东南方向的海域,开始仅们一天的劳作。船桨划破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涟漪,仿佛在唤醒沉睡的这片旧街古镇。据《琅岐镇志》记载,早在三国时期,这里就因水运便利形成村落。唐宋时期,海上往来的开通,让故乡迎来了黄金时代。那时,舟旅如织,帆影蔽日。至今,老街区的下岐争丰村古桥与桥下发现的明代大锚锭,仍保留着当年的风姿。桥墩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无数商旅的足迹。
走进老街的巷弄,仿佛翻开一本立体的历史书。明清时期的马头墙下,曾走出多少商贾巨富。岛内的凤翥山下的后水村,先祖北宋辰州通判何兑及其子孙曾栖居此地,是为现在后水村何氏的鼻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倚立断垣残壁的旧墙前,仍然见着南来北往的飞燕,筑巢在古旧的四合院梁柱上,还能想象出当年"日进斗金"的盛况,但就是不见了当年的人与昔日的烟火气!历史从不只有辉煌,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的炮火曾让故乡的百业一蹶不振。中法海战时期,故乡人用血肉之躯守护着家园,至今岛上金牌山炮台,仍雄踞岛上十景之一的“双龟把口”上。1949年的8月天,故乡结束了历史的阵痛、迎来了新生……时光是如此的短暂,一瞬即逝。1978年的改革开放春风吹过了故乡,让故乡这片土地,迎来了百花齐放、百业竞发的好时光。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带我去参观新建的下岐村红旗影院与菜市场,电影院里立体逼真的音响让我至今不忘,记忆深切,因为我可以结束了小时看电影露天被雨淋与就地“小便便”的历史;市场上那人山人海的攒动景况与琳琅满目的各种海鲜品交相辉映,让我倍感新奇!每当过年,那家家户户门前红彤彤的新春联,伴和着照亮整个夜空的焰火,呈现着五谷丰登的年成好光景!如今,故乡更是变了,蜕变成了现代化新城:岛内交通四通八达,鲜花簇拥着宽敞的环岛大道与高速运行的高架桥,幢幢崛起的新楼盘鳞次栉比,新社区、新学校、新医院,各种业态竞相开放,向着人们预示着春天般逢勃生机的新风貌已经到临!那些老旧的厂房、旧机器,仍在诉说着奋斗的故事与发挥着新的作用,犹若带我回乡的逊之兄,忘不了生他养他成长的故里,忘不了先祖曾经奋斗过的乡里,更忘不了自己的根就在这里一样,将祖先留下的旧物变新颜。这不是一般的睹物思亲,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对自己家乡、亲人的情牵梦萦与对下一代的期盼,是血脉与根的诠释,更是对故乡满腔的挚爱,是乡愁,是别绪后重新整理的感动!
故乡的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每年元宵节,老戏台前总是人头攒动。当闽剧《甘国宝》的旋律响起,白发苍苍的老戏迷们会跟着哼唱,眼角闪着泪光。最难忘的是春节的庙会,各个村庄舞龙队伍穿街过巷,龙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孩子们追着龙尾奔跑,笑声洒满整个旧街古巷。说起饮食文化更是故乡的灵魂。清晨的锅边摊前,老人们就着三角糕与一圈油炸饼,品着海鲜锅边特有的鲜、香味,谈论着家长里短。巷口的阿婆做的糯米藕,甜而不腻,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最爱,也是我们最深的乡愁。而婚丧嫁娶的习俗也别具特色,新娘离娘家时的依依不舍,眼里噙盈着泪光,那种的惜别,让人难忘,鞭炮声中,新娘拜别祖父母、父母新后,随着"十几件的红妆",用着老式拖拉机驮着运到夫家;葬礼中"七七四十九天"的规矩,都承载着对传统的敬畏。
在全球文化浪潮中,故乡的历史文脉愈发珍贵。古街区改造时,当地乡镇领导与区里专家们本着改造与保护历史风貌原则,将历史遗存传承,充分发挥原住民成为当地村庄的历史文化讲解员,用乡音讲述着祖辈的故事,用自己的手工技能传授给下一代。这些努力正在着开花、结果。此次返乡,我惊喜地发现老宅被改造成民宿,天井里的百年桂花树依然飘香。年轻的店主小何便是本村人,他自豪地说:"我们要让客人住进我们村的历史里。"在文创园区,他还联合乡、村、镇与区,开展了文旅与体育项目观摩比赛,他说,为了乡村振兴,我必须积极推进!这种有现代意识的年轻人,能将自己村庄的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项目相结合,通过实际场景再现与多媒体平台展示,不但激发带动了乡村振兴,而且也让我看到了家乡的未来不是梦,是如花似锦的绚灿春天。
故乡,琅岐岛!如今,它不是一个岛的概念,更是一座崛起的新城。经过时光与历史的风磨,它已经成熟了,开始展翅高飞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当我再次踏上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我会说:故乡,琅岐,您永远是我心中的母爱,您让我彻底理解了逊之兄为什么回乡修整古厝的情愫,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块砖、瓦都是我与逊之兄这样离家游子的眷恋,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乡愁!
一柱香,是晚辈对祖先的敬意;两柱香,是我们对生态自然的挚爱;三柱香,是我们对故乡历史文脉的景仰与敬畏。故乡,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