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完成了《如何阅读》的共读。总结本书的各种方法,我发现最根本的原理是基于:只有当眼睛停留时才能获得信息。
因此,我观察到作者提供的大多数方法,都是用来帮助我们如何以及在哪里停住我们的视线,以及在每次视线暂停时,如何看到并理解更多。
1.要知道如何以及在哪里停住我们的视线,就要对读物有全局的把握,对阅读目的和目标很明确,对阅读内容有选择。针对性的方法有:给阅读材料分类、创建检索系统,要有批评地与作者的思想进行双向交流、要通过预览找到阅读地图,有选择地进行略读、扫读、跳读。
2.要在视线停留时看到更多,就要拓宽视距,针对性的方法有:三读三停眼部肌肉伸展操、各种阅读加速器。
3.要在视线停留时理解更多,则要提升对全文的把握度,对背景知识的准备,对意群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自己在阅读上的信心增强了,因为按照作者的标准,我认识到自己在阅读理解力以及批判思维力方面有很好的基础,最需要的还是更刻意地视幅拓展以及有节奏的眼部运动训练,另外需要勇敢地在阅读上抓大放小。
总结完本书心得,我很感慨《如何阅读》这本书竟然成为了我真正走进速读的第一本书,而它并不是我购买的第一本阅读方法的书。孩子二年级时我遇到一个速读机构,他们说是师从台湾的杨氏速读的一套体系,有对应阅读教材,有快闪训练器,有 app。当时由于给娃选课外班一向的谨慎挑剔,出于对一切打着“速成”旗号课程的本能的敏感性,我没有报他们的课程。
但确实开始对“速读”这件事半信半疑。我疑的是:这个机构的训练方法是否适合孩子?会不会有副作用?比如过于应试,只求速度不求甚解。我信的是:要更高效地阅读一定有方法,要不那么多读书破万卷的人都是怎么做到的?这一点是我一直很好奇的。于是我自己去书店找到速读法的理论源头:东尼.博赞的《快速阅读》和《思维导图》。
但所有这些都因为我的拖延症,现在仅仅是被我遗忘在书架上的藏书而已,还是易效能真正让一本更实操更落地的阅读书《如何阅读》走进了我的视野,并最终开启了我的速读之旅。这不得不说是易效能这种群体学习的魅力。在这个群体里,有班主任教练们为我们精心选书,有针对性的导读和分享活动,有长足精进的同行伙伴们,在这里不努力都不行啊。感恩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