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由于2日H先生值班,之前说好的陪我周边游计划泡汤,只能默默的呆在家里。
话说份子钱,自古以来,都是礼尚往来,我们这儿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随礼都是偶数,也就是从200、400、600、800、1000、1200、2000元等,而300、500这样的属于奇数,大家比较少随这样的礼金数,要么会添个20、40、60、80元,也就是320,520之类的。
礼尚往来,后面随礼的一方,出于通货膨胀的考虑,会在原来基础上适当添加,一般也是20~200元不等,但添20的比较少。
经常看到一些报道,平时不联系的同学朋友,突然联系上了,接着就会邀请参加婚宴,最重要的是份子钱要到位。可谓每逢佳节瘦三斤,特别是遇上节日,扎堆结婚的,这个时候我们的钱包君捍卫不住啊,总是瘦了又瘦。
话说奇葩事儿,六七年前,我同学结婚时我随了400元红包。而等到我结婚的时候,她就回了420,这也就算了,关键是派了她姐和姐夫一起来参加婚宴,而她姐我就见过两三次,路上遇到了还认不出来的那种。
有个同事,给我随礼时,居然比我当时随礼的还少,这在我们这儿是非常少见的,最不济的也要数目相同啊,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心态。
还有个要好的同事Z结婚,婚礼后就来上班了,遇到同事A,说忘了她的婚礼,随手掏出两张百元大钞,大赤赤的在同事Z面前晃动,这是在显摆呢还是……,当然Z也是不会去收这个的,一点儿也不尊重他人。
家婆也曾说过,在随礼上吃了不少亲戚的哑巴亏。有个亲戚家里孩子多,三男一女,每个孩子结婚、乔迁,都通知婆婆,而等我们结婚的时候,亲戚一家就包了个600元的红包,还来了三四个,而那些结婚的孩子,各自成家立业后,却没有单独随份子,婆婆颇有微词。
毕竟当初每个孩子结婚,都是随了礼的,作为一个独立的小家,是要出上自己的那一份的。这也和我们这儿的传统习俗相通的,一般情况都是,孩子各自成家后,遇上亲戚家办婚宴,每个独立的小家都要另外随礼的,而不再由父母包揽。
我老公说,单位有个同事离婚多年了,前夫的父亲过世(她的前公公),她也在单位收份子钱。份子钱这事儿本来就有红白之分,问题是他们离婚近十年了,前公公这种事儿,也要到单位报备,然后又收割一份,还被很多人诟病,根本就不值得。
虽说白事随的礼金相对比较少,但是次数多了,也经不起折腾。特别是遇上领导的事儿,又不能少给。而这种情况又不是能避免的,有的人一年内就有两到三次。
婚礼、乔迁、孩子满月酒、周岁宴、老人寿辰等,这些都逃脱不掉,特别是遇到节假日,五一、国庆、元旦这种喜事容易扎堆的时候,我们的钱包君总是守不住,有种辛辛苦苦一整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节奏。
传统习俗就是这样,礼尚往来。但也存在着很多弊端,自然也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奇葩事儿,对于这些,你怎么看,或者如何巧妙化解某些尴尬的人际关系。
份子钱,一方面是人情世故的反映,另一方面却又可从这件小事中见证人品,不用道破,却看出了人性的另一面,是否值得继续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