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节奏平缓,充满生活真实感的电影,如《编舟记》、《家族之苦》与《生存家族》等?这种电影看完后会有什么感觉呢?如慢慢嘬饮了一碗热粥,温暖而安定。对,是那种来自粥的温暖安定,而不是烧烤啤酒的欢欣畅快,也不是蛋糕糖果的甜腻可爱。
这种温暖安定让我流连忘返,忍不住去琢磨“生活的真实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时候明显是虚构故事的电影反而比一些流水账日记更让人产生这种温暖安定的“生活真实感”呢?思来想去很久也是模糊一团,难以说清。直到有天被一颗钻戒启发,我才想通了关于“生活真实感”的创作问题。
当时,我在网上闲逛钻戒,通过精致的商品图来比对选择。一直觉得那些戒指珠宝商品图都是实拍的照片,只需后期再精修下细节就好。后来,偶然看到一个关于钻戒产品图的讨论。一名行内人士说:
钻戒产品图八成不是拍摄的实物照片,而是用后期软件画出来的。除了聚焦、背景杂色等问题,还因为受制于成本,好钻石的火彩是拍不出来的,闪灯一闪,什么火彩都给你闪没了。被相机吃掉的宝石光彩就只能后期合成了。曾有一次拍钻戒,钻型很特殊,后期在图库里也找不到类似的,最后用CD碟找了个角度把CD上的彩光反射上去了。
这时我才意识到,让我产生了“真实感”的商品图原来并不是纯正的真实。受制于技术限制,真实拍出来的照片反而丧失了一些原有的信息,这就需要再人为后期加工,才能达到人们心中理想的那个,大脑认为的“真实感”。类似的,还有电影后期配音。有些细微动作的声音,比如衣服布料间相互摩擦的细节,现场收音效果并不好,得后期再找相似的声音配。我们以为的真实细节声很可能是用别的物体特别制造出来的。
那么在故事中,要如何创作出“生活真实感”呢?
由钻戒图可知,不一定非要是完全、完整的客观真实信息才能产生“真实感”,只要电影或小说中有东西引起了我们有关“真实”的共鸣,让我们觉得:“这很真实,我的生活里就有这样的情况!”,那就会产生“生活真实感”。
表现“真实”不是将客观真实素材原样倾泻,当然也根本做不到原样倾泻。受制于文字、声画等工具的局限,我们所截取、描绘的那段真实世界始终会有信息损失。既然做不到信息的完整全面,那如何让有限的信息表达你想传递出去的感觉呢?只能精挑有代表性的细节素材,使其能集中凸显“生活真实感”。
这些细节素材,一得来源于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普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概率,是正态分布的中间,意思也就是买中乐透一、二、三等奖的永远不可能是我们。二得能区别于传统故事。
举个例子,《生存家族》里,妻子在厨房里边整理蔬菜边絮叨着孩子的琐事,下班归来的丈夫心不在焉的敷衍听着,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入卧室,在进门前放了个小屁。这个屁就是能触发“生活真实感”共鸣的引子。看电影到这一刻你忽然觉得,我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毕竟我们都下意识觉得电影、觉得英雄之旅的故事中不会有屁,有屁的只能是真实的生活。另外,这样的错位与意外,用好了也是一个笑点)。不要觉得好笑或恶心尴尬,真实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不谢的鲜花,甚至也不一定会有酱醋茶,只有屎尿屁是永恒如钻石,不分贫富贵贱必定跟随我们到天涯海角、地老天荒的。
用这些一般故事里会省略而现实中必然永恒存在的小细节,可以极大增强”生活真实感“。当然,同一类元素细节是有很多种方式去表达的。多亏了人脑的想象力,我们会自动补缺缺失的信息部分,所以并不需要完整的描绘,只需要一个表情、一个声音就能达到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细节,能得到不同的效果。用修图来比喻的话,通过磨皮美白祛斑去掉故事里所有不美的细节,得到是浪漫唯美的玛丽苏剧;通过锐化、加强对比来凸显细节,得到的是写实记录;而将对比度、饱和度调到特大,甚至加鱼眼弯曲,得到的就是讽刺荒谬恐怖。
此外,“无常”也是表现”生活真实感“的一种方式。一般的故事都是按逻辑走的,上个情节推动下个情节,因果比较紧密、明显。但真实的世界不是,或者说真实世界太庞大,因果跨度可以很大,联系可以很微弱,一只蝴蝶能扇出龙卷风。当最后的结果降临在某个人身上时,以渺小个人的视角来看,就是命运无常。《权力的游戏》就是很好的运用了这种技巧,从而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等待写好的结局,却被无常的。
最后,为何“生活真实感”有强大的治愈或致郁魔力?这是因为,当你认同这些情景是真实的后,你也会不知不觉于心底接受与深信故事里隐藏的爱与希望或绝望。它是溶于排骨汤、煮进白米饭的解药或毒药。
以上便是近日的一些瞎想,我知道这很粗糙,并没有事先研究系列主题的书籍(比如无意识的真实什么的)。既然这些内容会在对比下显得浅薄,我是不是还是等多看些书后再写呢?我也确实这样停笔过多次,然而我知道也许我明天就再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所以还是先写下来再说吧~
1、配图非文中提到的钻戒商品图
2、行内人士那段内容,来源于吴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