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致2020年那些对生活失望和对生命迷惘的人
一个人对苦难到底有多大的承受能力?一个人对这个世界又有多少的乐观态度?
2020年伊始,我们中国,整个世界,都是在灾难中开启的。在这场灾难中,生命显得那么渺小,顷刻之间数以万计的人民便被病魔吞噬;但活着又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在恐怖慌乱的阴霾下,燃起全人类生的希望。
这一年考验的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应对人类浩劫的各项能力,也是人民对生存的坚定和对生命的执着。所以,我想是时候该重新捧起《活着》这本书,来思考“活着”的真正意义了。
《活着》的作者余华,以美国民歌《老黑奴》中的主人公为原型,塑造了经历一生苦难的福贵这一形象。福贵少年曾是阔家少爷,但他不学无术,因为赌博败光家产,在余生穷苦的生活中,亲人也一个个离他而去,暮年时只有一头老黄牛得以相伴。
《活着》所讲述的确是一场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福贵衣食富足的美好被自己打破;父母庇护、妻子相伴、儿孙环绕的美好又被时代和命运打破。余华顺着福贵的一生经历和态度来探求“活着”的意义和“高尚”的内涵。
书中指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很对人都说,福贵对命运是屈服的,是顺从的。但就我看来,他在家道中落之后,积极地学习务农知识,努力地耕种,拼命地谋求生存,这本身就是对命运的叛逆和对抗。这样的“活着”,没有远大的理想目标,也没有为万人称颂的伟大行为,虽然卑微,但也并不是懦弱的苟且。因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而不是所谓的“生命格调”。毕竟人只有活着,才能创造出“活着”之外的那些“格调”。
从这种角度来看,疫情期间流传于网络的那句“在家躺着就可以为国家做贡献”,是具有正确性的。也是在这个时候,“活着”的本身价值,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此相对,曾有无数的人自己放弃了“活着”的机会。在他们本身的生命中,这种选择也不能称之为“轻而易举”。他们给出的理由,虽然千奇百怪如:生活的压力,命运的捉弄,思维的执拗以及对未来的迷茫等等,但也殊途同归于: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这些人盲目地追求生活的格调,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生存”和“活着”。
福贵前期的放浪和后期对命运的妥协或许是对生命的一场辜负,但这也只是“或许”;可他要是最终同家人一起离开这个世界,那必然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这是才是“一定”。并且这种“一定的辜负”,不仅是一种逃避的懦弱,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浅薄。
“活着”本身不存在格调,但“活着”本身存在意义。
福贵活到最后,也活出了他的人生意义。那就是记录了一个关于自己的完整故事,见证那些离去的人曾经存在,见证人们生活的状态,见证了那个时代。
当然“活着”的意义也在于“格调”。但是这里所说的“格调”,不是人们放弃生命的理由,而是可以让人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活着”的精神力量。或如屈原那般,或如抗疫前线的那些奉献者一般,这是一种风骨,也是一种高尚。
书里说:“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所以,我在理解高尚的时候,会觉得“拯救”比“代替”更具有格调。从抗战士兵到现在的抗议工作者们,也包括前前后后更多的人们,他们所做之事更大的意义是用自己的“活着”去拯救另一个“生命”,让其可以继续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绽放;而非用另一个“生命”来代替自己“活着”,这于世界而言,在生命的丰富度上并没有什么意义。
自己活着;让别人活着;让别人活着的同时也保证自己活着。这都是高尚,也都是“活着”所追求的意义。
余华对这场悲剧是残忍的,他用“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等等,极为简单的叙述便判定了一个人的生死。福贵一生的美好本就被打破,余华的这种残忍又使其更加支离。唯有福贵的生命在其中摇曳,有一种残破的美感。
这些细小的碎片在福贵晚年的超然中得以升华,成为一层薄薄的雾,笼罩在田野之间。起初朦朦胧胧,阴阴郁郁,随后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冲刷。而今在探索“活着”的意义和“高尚”的内涵时,显得无比清澈明亮。
《活着》的故事的确是个悲剧,但若把启迪当今人们重新思考“活着”作为这部书的结局,那这个结局也无比喜人。
热血小说 m.v112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