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这个课程已经讲了无数次,但每次授课结束,无论是公开课还是企业内训,我都会进行复盘。
复盘的时候,会回顾之前的整个授课过程,从全局性、整体性、宏观性的层面来看待课程中的现象、课程的效果、学员的学习程度、学员的认知变化、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同时,也会从细节化的角度,去回忆课程中让我有触动、有感悟、有好奇的点,然后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去进行深入探索。
这个过程,既是对课程进行优化更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梳理思维和看清本质的过程。
这里简单分享一下,在这次复盘的过程中,问过自己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培训前写稿VS培训前不写稿
这方面和学员之间出现了一点点分歧。我不提倡培训前写稿,而有学员认为培训前写稿是OK的。
这里有一个理论:
创造力在不评价自己的时候最容易出现。我们的大脑分为好多区域,其中外侧前额叶皮层负责评价,内侧前额叶皮层负责联想。
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区域你都会用到,它们会互动,你边做事,大脑边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
实验表明,在需要大量创造力的时候,你需要刻意地关闭大脑的评价区域,让后面负责创造的区域全面接管你的大脑。
有一个试验是这样,给说唱歌手戴上可以观测到大脑状态的核磁共振设备,会发现他们在即兴说唱的时候大脑的前方是不亮的,而他们在唱提前编排好的歌时,大脑的评价区就会亮。
有经验的写作者都知道,如果边写作边修改,写作速度一定很慢,因为同时启用了大脑两个部分的区域。如果写作的时候不要去修改,等到最后写完了再统一修改,这样不仅内容会更好,而且速度会更快。
怎么关闭大脑的评价区域呢?——方法有很多,比如冥想、慢跑或有氧运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后勤加练习,你的大脑会在关键时刻更加有创造力。
据此分析,培训前写稿的劣势:
1.培训过程中,专注于评估自己的授课是不是和讲稿一致,会忽略对于学员的关注度。
2.不利于培养自己临场应变的能力。
3.很多时候,我们的授课方式需要根据现场环境和学员情况来进行变化,但如果提前写了稿,就会让稿件局限你的思维。
同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培训前写稿的优势:
1.梳理自己的思维和内容的逻辑性。
2.对培训内容记忆更深刻。
3.在写稿的过程中,有利于发现和优化授课中的互动频率、学习活动、案例呈现方式,等等。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在培训前写稿?
当稿件只是作为一个课程的框架,而不是作为培训中语言表达的素材的时候(代表不会限制思维),可以提前写稿。
解决方案——《授课计划书》
问题二:在给学员进行反馈的时候,如何反馈能够让自我防御系统较强的学员接受?
首先,不要急于给予反馈。
先通过提问,去了解一下,学员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做法,这样的授课方式和反应模式,代表着学员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
然后再通过一步一步的提问引导,让学员自己意识到自己思维中的漏洞或者矛盾之处。
下结论和给指导之前,先带着好奇心去提问。除非了解了对方的想法理念、价值观和关注点,以及是否具备开放的心态,再进行下一步。
如果不提出足够的问题来了解现状,可能就会低估相应的情境和难题,漏掉一些关键事项。
因为,一个人所捍卫的最基础的价值观,一方面是他最珍视,最不能够妥协的;另一方面,有可能他的捍卫和坚持里包含着某种焦虑、恐惧,甚至不自信的东西。
问题三:如果学员走神没有听到课程中的重点,怎么办?
课程中,学员走神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人能够在那么长时间之内一直保持聚精会神的专注状态,无论老师多么抑扬顿挫,无论内容多么生动有趣。
1.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设置用于实践的环节,在演练和实践中,就会反映出问题,这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提供反馈来强调重点。
2.清楚课程中的难点在哪里,这方面多观察学员的反应,通过眼神接触和提问回答,与学员做确认。
3.提前搜集学员在各个模块内容方面的问题(可以训前调研搜集,也可训中用“问题篮”搜集),然后在授课中,从问题角度挖掘学员的痛点,引导大家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来学习。
4.在重要的知识点讲解和演练之后,安排学员相互“验收”的环节。
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在复盘的时候,一定要切换思维方式。
新旧观点之间的相互交锋和影响,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如何调动自己的智慧和潜能,不断更新迭代?——重复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每次逼自己回答得不一样。
有时候人的成长,不是来自于别人的要求,而是你自己对自己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