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飞
作为一部走红网络的话题级纪录片,《航拍中国》把一个本来是“34省风光片”的题材,拍出了不一样的质感。《航拍中国》是央视第一次用纯航拍的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前所未见的美丽中国,也是全新视角展现了中国的大、美、奇、变。
清明小长假,没有去景点“看人海”,笔者选择了老老实实在家看一部豆瓣评分9.3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体会一下毛爷爷当年“坐地日行八万里”的霸气。
从4月3日上午10:39起《航拍中国》第一季全六集在央视纪录频道霸气全天连播,这也是该片在春节首播以来的第三轮播出。更甚者,一向傲娇的央视综合频道也青睐起这部近期引起广泛讨论的纪录片,从4月3日-4月5日,伴着清明长假的尾声,本片强势登陆综合频道20:00黄金档,而且是精编版每日两集连播。
“旗舰频道黄金双播+专业频道全天联排覆盖”,彰显了央视想借着这个小长假期望把《航拍中国》有史以来航拍规模最大、单机投资金额最高的航拍作品打造成话题级纪录片的野心。
清明长假,足不出户,在电视端“云中漫步”,开启 “上帝视角”模式看中国,这也算是一种低碳环保又省钱的“旅游方式”吧。
1、不止风光片:
技术驱动打造视觉奇观
《航拍中国》在内容上可以说体量巨大,涉及中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34集,相当于每集聚焦一个省或地区。此次在清明节期间播出的第一季共六集,兼顾了中国东西南北的地域特点,包括新疆篇,海南篇,黑龙江篇,陕西篇,江西篇,上海篇。
但作为一部走红网络的话题性纪录片,《航拍中国》把一个本来是“各省风光片”的题材,拍出了不一样的质感。这种全新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新技术驱动,尤其是航拍技术运用成熟化,超常规视角下使得奇观营造成为可能。
按照央视纪录频道总监梁红的阐释,《航拍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用纯航拍的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前所未见的美丽中国,也是全新视角展现了中国的大、美、奇、变”。
《航拍中国》在制作上凸显了国际上近年来兴盛的技术驱动和引领思路。主创团队将当前纪录片制作领域的最新技术、最新设备、最新手段运用于该片创作。第一季采用国内顶级航拍设备,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近15万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4圈,积累了大量珍贵的4K空中影像。
长达一年的拍摄制作,积累了大量航拍素材。其中既有自然地理地貌、经典场景建筑、风景名胜古迹,还有当下最具代表性的超级工程,如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最大的民用飞机总装制造中心、亚洲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随着近几年航拍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成本的降低,航拍纪录片的拍摄并不是难事。但如何拍出质感和新意,就不仅仅只是技术那么简单,更需要有驾驭和创新使用技术的能力。
2、善其事利其器:
载人机+无人机高低搭配
以往的航拍纪录片大多只是将“飞回来的素材”剪辑成片,缺少叙事建构以及镜头、景别、视角的搭配组合。这使得一般的航拍纪录片呈现出一种单调感,虽然无人机提供的视野很独特,拍得也很漂亮,但观众在新鲜感过去之后,也就对这类片子感受不那么强烈了。
而《航拍中国》建构出了航拍题材纪录片视角、景别和内容的层次感。这一方面还是源于技术的创新运用,另一方面则是编导的功力。
《航拍中国》在视觉设计上照顾到了景别的层次感,在航拍中,将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相结合,既展示宏大的场面,又有细微的纪录。这源于两个重装备——载人机和无人机的结合使用。
载人机可以完成对大地貌、宏观的对象,如山川、河流、海洋的一个拍摄,视野宏观,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但成本较高,小型纪录作品根本无福消受。
据参与《陕西篇》《江西篇》拍摄的摄影师透露,两个组直升机上使用的设备是Shotover F1,是目前世界顶级的航拍设备,通过外三轴控制摄影机朝向,进行摇、俯仰、横滚的运动,内三轴抵消晃动保持机器稳定,同时能够加载相机控制面板和跟焦器马达,控制摄影机菜单还有镜头的光圈、推拉、焦点非常强大。摄影机是RED EPIC,镜头是佳能的电影级变焦镜头。可谓每一个镜头都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相比载人机,无人机可以完成对一些微观事物的拍摄。《海南篇》一集展现了只有指甲盖大小而且会竖着走的沙蟹,无人机贴地飞行拍摄到了它们在沙滩上爬行的生动画面。这也是另一种的超乎想象,原来航拍不仅仅是距地万尺高空的拍摄,也可以通过仪器的有效控制进行细节展示。
载人机与无人机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有机融合,是这部片子在技术上的一个突破,而这种融合形成了在观赏效果上的层次感。
3、一盘大棋:
叙事逻辑得当,风格连贯
除了技术驱动下镜头形式上的层次性,《航拍中国》也注重拍摄内容上的层次和逻辑性。作为每集涉及单个省量级的拍摄选择,影片慎重选择拍摄对象,并将之建构成具有叙事逻辑和层次感的内容,而不是蜻蜓点水般的散点勾勒。在《新疆篇》一集,除了把地理上区位作为叙述故事线,季节也成为一条重要的叙述逻辑,拍摄都尽量捕捉最有代表性的画面,来展示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
比如,新疆的春天,漫山遍野的杏花开放,绚烂如彩云;到了夏天,薰衣草花田绽放出清雅的紫色;秋天,阳光下的胡杨林闪耀着金色光芒,华美醉人;冬天,天池蓝色的山、蓝绿色的水和皑皑白雪,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并且镜头设计考究,视角独特,以至于让b站网友赞叹“美到每一帧都想让人唱国歌”。
对于这类航拍类题材,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纪录大片,往往涉及多个摄制团队甚至多家单位协作,因此导演的沟通与统筹能力极为重要。据拍摄人员透露,《航拍中国》每一集都是由招标的不同摄影团队拍摄,例如陕西是中视航通传媒,新疆是锐智九州,江西是大疆传媒。每一个省份的摄制可能是不同的人,每个省份也分好几个组、好几次完成拍摄,而且都是有载人机也有无人机,各有不同的航拍导演和摄影师。
央视导演组在拍摄之前已经做出了非常详细的目标书,给出了想要拍摄的具体建筑、地貌,绝大多数甚至具体到了分镜头,需要什么方向的、以什么方式拍摄、大概需要多长的镜头。
执行摄制组则尽可能拍摄目标书要求的镜头,然后再根据实景现场设计一些其它镜头拍摄以供导演组选择。每个摄制组拍摄完毕后,都会把素材统一发回央视剪辑和制作后期。这就对素材拍摄标准、风格的统一性提出了巨大挑战,但是从最终成片来看,还算是保持了不错的连贯性。
4、航拍纪录片:
“上帝视角”的诱惑力
随着航拍器材的成本降低、技术简化和成熟化,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的完善,航拍纪录片已不再是个新奇样态,它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生产类型和拍摄题材。但近几年中国拍出了那么多航拍类纪录片,只有《航拍中国》走红,可见“航拍”还真不是个人人都可以玩儿转的技能。下面安利几部世界级的航拍纪录片,在感受别家制作水准的同时,也让大家饱饱眼福。
《鸟瞰中国》是由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就具体风格和路数来看,应该主要是由国家地理主导。本片内容包括上集所介绍的传统中国和下集介绍的现代中国,涵盖元素众多,且主要是基于西方视角和兴趣点介绍和阐释中国。
上集的传统中国篇出现了:少林寺、乐山大佛、长城、坎儿井等;下集的现代篇介绍了中国的城市化、高铁、清洁能源、射电望远镜等,基本上保持了国家地理的一贯质量。
本片清明节期间在央视记录频道接档《航拍中国》,4月4号上午10:39两集连播,这让人感觉到《航拍中国》有定位成“《鸟瞰中国》姊妹篇”的味道。
《鸟瞰德国》从2010年至2015年已经播出五季,全方位介绍了德国的风土人情、历史和现在。在展示自然景致的同时,也涉及到很多当代科技和历史文化,被认为是一部关于德国最佳的国家形象宣传片。
该片画质绝对的唯美和震撼,涉及了德国的所有经典的景色,假期拿来养眼很富有情调。除了航拍,这部纪录片的另一大特点在于配乐,某音乐app甚至有专门整理的该片配乐大单。
《看见台湾》是中国台湾首部航拍纪录片,以宏阔的视野展示了美丽岛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象。影片投资达9000万新台币(折合2200万人民币),为中国台湾史上花费最高的纪录片。导演齐柏林花费3年筹备和拍摄影片,并邀请到吴念真担纲旁白工作。
《看见台湾》累积400小时直升机飞行时数,以航拍鸟瞰视角将台湾以一种从未见过的角度与姿态呈现在大银幕上。该片获得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