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造力的心灵能指认出错的答案,但要指认出错的问题则有赖于创造性的心灵。——安东尼·杰伊,《管理与马基雅维利》
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应该如何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方法呢?作者列出了以下四个步骤:
- 以具体的词语清楚地界定问题;
- 探究截至目前为止已企图运用过的解决对策;
- 对想要达成的具体改变有一个清晰的定义;
- 形成与执行一个能产生这一改变的计划。
要解决一个问题首要的条件是,它必须是一个“问题”。这么说的意思是指:将一个模糊陈述的问题转换成具体词句的过程,能使我们分辨“假性问题”和“真正问题”。
举个身边的例子。朋友和旧情人约会,旧情人中途抛下她和他的老同学见面,朋友大醉。我最后赶到酒店的时候她已经不省人事,在众人的帮助下把她送回了酒店,期间一直打不通她旧情人的电话。第二天她问我的意见,我诚恳建议,忘了他吧,一切该结束了,如此薄情,还有什么可以再去坚持呢?全程义愤填膺,表示那人的行为相当的“渣”。可我仔细地又问了一遍,她将当晚情况非常具体地描述了一遍之后,说起他其实很早之前就跟她说过那天要跟老同学见面的事情,整件事情突然转变了,原来这只是朋友自己在演苦情戏,我有一种被消费感情的感觉。这只是一个“假性问题”,一个情爱游戏罢了。
关于第二个步骤,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它们都在警告我们经验的重要性。遇到问题时候,若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则试错成本太高。前人不断验证失效的,不要再用,所谓趋利避害;同时也可以看到是什么维持了问题的存在,这是需要设法改变的。
第三个步骤要求的是一个能够达成的目标。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被现状困住中看不到希望,方法都试过很多了,可是没有效果,那“我”妥协吧,大概这就是命中注定之事。从帮助者的角度看,一个乌托邦的治疗目标可以导致一种病态,共同与被帮助者创造了维持现状的游戏;还有另一种是,帮助者视被帮助者的抱怨为冰山之一角,这一负面的框定使得原有的困难变得复杂而又根深蒂固,而这样的设定,可能会创造一种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期待效应。被称赞的人会朝一种积极的方向走,反之亦然。我突然想到自己最近的心态,因为某些事情意识到人是丑恶的,自私势利的,因而深深地为自己为他人而悲哀。但这于事无补,人性善变自古而然。所以,如果能对亲近之人抱以信心,投以期许,潜移默化,是不是灰暗面会因为“你”而更少一些呢?)。
问题产生了,但我们却对期许答案非常模糊以至于不能达成。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当答案不能被表达时,它的问题也同样不能被陈述表达
。这就提醒我们,除了去寻求“对的或恰当的问题”以及用具体的词语界定目标之外,也要对改变的过程设定一个时间的限定。
在前三步能够完成之后,第四步骤也变成水到渠成之事了,这在第十章会被具体介绍。作为问题解决者,作者提出一项通则:改变的目标是想达成的解决之道,所选择的策略必须要翻译成当事人自己的“语言”。还记得《老友记》里Rachel因为Ross和Julie在一起而醋意大发吗?Monica他们怎么劝都没用,但是当她的约会者提出“over”这个概念的时候,Rachel恍然大悟,急忙借手机打电话给Ross,告诉他:“I'm over you!(我已经不在乎你了).”这就是选择“语言”的作用,直戳当事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