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无价”
“每天,人们都要靠鲁莽,放肆和权利在世界里闯荡。提出无理要求的人会成功,因为其他人只不过是叹了口气,就纵容他们行事了——除非到了某个程度。)
锚点理论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
例如一支医用牙膏开价100元,然后用会员卡可以卖79.9,对于好多人来说,如果把79.9放在超市和其他牙膏放在一起,肯定不会卖。然而,如果把这支牙膏放在医药面前,就变得相对容易接受,再加上一个十分有魅力的打折价 。顾客是可以接受 并且很珍惜地使用这支牙膏。
尽管这支牙膏的成本只有5。
这里的100就是锚点,更深一层,周围更加贵的药就是锚点。这里就涉及到了产品的定位,牙膏定位成为药,就是引用了药的高价锚点,让顾客更加容易接受。
锚点来源于数字。人对数字的原始理解更加偏向于数字表面所带来的意义。在一样产品(特别是买方无法判断成本的产品),人们会习惯用数字的比较来确定价格。例如,楼下的豆奶卖2元,现在楼下的豆奶突然涨价,并且涨价幅度很大,卖到4元。很容易就会引发很多人的拒绝。不买了,太贵了。然而在超市或者在便利店上面,很多奶类饮品都可以卖到3,4元。而且,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这个价格。原因好大在于,前者的锚点是历史价格,而后者的锚点是周围的商品价格。
那意思是不是,只要把商品A放在高价格的商品B隔壁,商品A就可以销售更高价格?是的,确实是这样。由于锚点的提高,销售价格可以顺理成章地提高,这个就是定位里面的高端客户。
那么怎么样才可以创造一个吸引人,并且合理的价格?
首先需要锚点。锚点一定要高,并且是可信的。这一点远远比起一个莫名其妙的低价来得要有用。因为人的思维来自对比,这个对比就是锚点。人在博弈的时候,首先会从自身经验上面找到“锚点”,例如我之前花多少钱买,或者我听朋友多少钱买,或者淘宝现在卖多少钱。然后再去判断,这个东西是否合理。如果没有任何锚点,就没有任何价格,更加谈不上吸引。另一种情况是自身经验无法对这一样东西定价。这时候,人们只能从感觉上面去朦胧地定一个成本线,然后开始思考。这时候,由卖方黄婆卖瓜般的打折是很有效果,例如原价1000,现价799,又例如原价1500,现价1299,这种高价打折的描述会让顾客更加容易接受某一样东西的高价。
但是这个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因为漫天的高价后面,还有一个丢失成本。
假如我想买一张去某地的机票,我是完全没有去过的,假如飞机场给我一个天价,就算这个飞机场给我打折多少,这个天价仍然遥不可及。这时候,买家就会选择放弃。这个就是丢失成本。
丢失成本和价格成正比?不尽然。价格从来都不是正负这么简单,更加从来都不是线性。丢失成本可以随价格的上涨不停地上涨,然后到某一个临界点,它会跳跃性下跌,然后再重新上涨。
为何?(这个问题暂时不讨论)。
首先上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为何市场上会出现,你对消费者好,消费者却无动于衷的情况。我已经把低价的商品,或者直接按照成本价来促销给消费者,然后消费者还是不温不火;反而别的商家一些劣质的活动,通过一些漫天的开价却让消费者感动得一趟糊涂。因为消费者的行为决策没有捉摸到。消费者对价格没有概念,给消费者创造一个概念远比直接给他一个成本价要重要得多。而且更加重要一点,成本价没有任何降价得空间,你只能从有限的价格里面去降价。
A:原价980,搞活动价格 950,便宜40
B:原价1500,活动价:1099。便宜401
在陌生的产品前面,B要来得吸引得多,而A只是多此一举。因为便宜的幅度太小,不会有大吸引。并且,人们会自觉地把1099买来的东西当成价值1500,在无视任何质量或者外观等因素,自觉地用价格去衡量价值。而理性却是价值永远在价格前面。
按这道理,什么东西都把价格提到极点不就是没问题了吗?
确实是没问题,问题是你并不掌握锚点。就好像一直做豆奶的楼下阿姨,2元翻4元都是一个很难的过程,更何况在同一个街道上面有很多个同类型的对比价格?所以锚点要在产品定位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在渠道上面已经做好铺垫。
并且要好好的规避丢失成本。生活必需品的丢失成品很低,例如疫苗,就算价格飞天,人们也只能够狠下心来买,没得选择;垄断产品得丢失成本也同样很低。而正常产品得丢失成本是很高,这时候就需要广告和推广来降低丢失成本。例如锤子用的是情怀,在一个技术并不占优的手机上面,开出一个中高端机型的价格。
丢失成本=丢失人数成本X概率
锤子手机的粉丝很忠诚,所以这个概率很低。但是他的粉丝人数很少,所以丢失人数会很大。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法。只是为了理清一条全世界都在做的逻辑。
为什么要开一个高价,然后把钱投入去做广告。把这些钱让利给消费者不更好吗?
就好像扶老奶奶会被告上法庭一样。商品的逻辑就是在于建立锚点,利用广告推广等证实锚点,然后开一个合适的价格,确保企业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