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这是四代人的故事。
同时这是一个传承的故事。
1923年不知读书为何的吴岭澜是1938年同沈光耀讲“学生不走老师不能先逃”的老师。
1938年为赴国难弃学从兵的沈光耀是1965年陈鹏记忆里那个会给他们送食物的晃晃。
1965年为前途而置友人生死而不顾的李想是21世纪张果果父母的救命恩人。
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艰难。
所谓情怀。
大概是,我们完全不能理解这故事怎么能是这样,可那个时代的故事仿佛就该是这样。
说《无问西东》是四代清华人的故事,倒不如讲是关于四个时代的故事。
二十年代政局动荡,国家尚不知何去何从,一介读书人又怎么知自己前路几何。
一九三八,国难当头,饿殍满地,哀鸿遍野,个人安危同国家危亡比起来,显得太轻太轻。
六十年代,这是个人性缺失的年代,人是被政治操控的木偶,是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而今骗子和坏人真是多,所有人都试图将自己放到密不透光都盒子里,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
善良这么好,你怎么舍得弄丢呢?
“如果你是张果果你会怎么办?”
“能帮就帮吧。”
这四个孩子身后站的是一大家子。
电影恰到好处的引入“资助一个孩子就资助了他全家的故事”给沉浸在自己有四个干女儿喜悦之中的张果果当头一棒。好巧不巧,正在张果果深受打击,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四胞胎的家人的做法又像极了遇到冤大头,不宰白不宰。这也加重了张果果的疑惑。
孩子的名字是你取得,你也是孩子家人。
有谁听到这句话时候,像过电似的,瞬间觉得:完了,甩不掉了。
转而又想,“这世道怎么了,好人怎么这么不好当”并脑补了一个张果果被榨干的画面。
欸,我是怎么了?
四支笔胎毛笔放到张果果面前的时候,我像是被什么东西打了一下。
我是怎么了?
或者说,大家是怎么了?
我们的善良被现实打磨的满满都是现实想要的样子,斟酌利弊,有所权衡。
善良在利益面前低头了,善良是丢了吗?
视线回到二十年代。
“晃晃来了,晃晃来了。”
沈光耀的飞机在空中振翅,那群孩子在陆地上挥舞他们的双臂。
这画面心酸里透着满满的美好。
你要是沈光耀呢?你怎么办?
我问过自己。
现在我来问问你们,如果把你放到沈光耀的位置,你该怎么办?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当天空出现出现好多晃晃,好多包裹从天而降,我知道,我的问题,没有了意义。
这是那些人的选择 这是那个时代的选择。
现在人看来溢满屏弥足珍贵的善良,在那时候只是寻常。
现在人活的太理智,说和做都少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晃晃掉下来了。
沈光耀那句没有发出声音的“回家”,让人心都碎了。
他回家了。
“媽媽,對不起”
顺儿的离开,给了沈光耀太多触动。
“偌大的北平容不下一张课桌。”
这偌大的西南,竟留不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这偌大的中国,却早已是饿殍满地,哀鸿遍野。
国难当头,无一人能幸免。
本以为跳过了所有泪点,最后却败在两碗莲子羹和这一跪上。
不好意思,连同这两碗莲子羹和这一跪,我没有跳过任何一个泪点。
“喝点水润润喉在上路。”
当看到碗里是冰糖莲子水的时候,我的情绪全面崩溃。
这碗莲子羹送的是大林小林,送的也是沈光耀。
这一跪跪的是沈母,也是自己的母亲。
这世道,万事不得周全。
“媽媽,對不起。”
“兒子,對不起。”
“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
沈母是真的美。
带着世俗带着风尘的美。
“跪”
初见儿子没有寒暄,只一声不容置疑的“跪”,让我看到了为人母的严厉。
而后因怕儿子赶赴疆场丧命而梨花带雨,我也看到了她作为女人柔情。
看她劝沈光耀打消当兵念头,安心图书,之后回家娶妻生子时候,觉得,这女人空有一副识大体的模样,不识民族大义,只顾一己安慰,小家子气极了。
可现在想想,哪个母亲涉及自己孩子时候不是自私的。
“我知道国难当头勇赴国殇理所应当,可想你去渡九死一生的劫我就满心的舍不得。我怕,怕此一别就阴阳两隔,此生难见。”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用三言两语来阐明一个母亲的心思,或者说我可能根本不能去揣摩一个母亲的心思。
沈光耀走后。沈母没有嚎啕大哭,没有碎碎念光耀不听她的话,没有怪罪没有抱怨,没有任何激烈的情感宣泄,只是抱着光耀都画板静静的留着眼泪。
沈母是真的大气,可这样的沈母更让人心疼。
她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为国捐躯,是英雄是骄傲,这一刻她骄傲,可她宁愿永远没有这份骄傲。
“局势危机,梅贻琦校长已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前线,我们也要去前线了。”
“等等。喝口水润润喉在上路。”
“怕是也来不及见父母了。就替你们父母送别了你们。这一别,再见也不知何时回来,万万保全己身,别让你们的母亲受我这份苦。”
我在想,我该用怎样一种情绪讲六十年代这个故事。
所有的悲愤和哀怨,我咬牙切齿说出的那句:“去他妈的”就都抒发完了。
“为什么女人总是为了感情卑微入尘土?”
我要是刘淑芬的朋友,我就大耳光子扇死她。
她怎么就不明白感情不能强求。
她怎么就看不出来许伯常是块捂不热化不开的石头。
许伯常巴掌一下一下打在她心上她怎么就不知道疼。
你以为我供你上大学,是为了每个月三十斤粮票?
她为的十几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女孩的爱情。
与其说,她这么多年是和不爱她的许伯常过日子,不如说,是同她记忆里的那份美好过日子。
她嫁的是那时候和心爱的人一起拉手风琴的美好。只是,记忆里这个人,再也做不出这样的举动。
她蛮横泼辣不讲道理。她打在丈夫身上的巴掌不过是她对丈夫能有所回应的期待。
可她,活在冷暴力中。
许伯常在生活中痛苦着煎熬着,刘淑芬何尝不是痛苦着煎熬着,默默忍受着。
她心爱的男人,连用她的杯子喝水都不肯。
我变了还不行?人都能变我怎么就不行?
他变了,不是那个能陪她花前月下的人了。
可她没变,她爱他极尽疯狂的爱他,失去理智的爱他,不要脸的爱他。
她的爱极度卑贱。
许伯常不幸是他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生活,刘淑芬的不幸在于她终其一生都在感化一个不爱她的人,要让自己的那份爱,受尽侮辱。
刘淑芬带着她的爱与不甘,绝望与无助,跳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间接害死了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 给了她足够大的触动。
那时候人怎么能麻木成这样。
“你说他们就真的意识不到他们杀了一个人?”
“可能就意识不到吧。”
这时代真可怕,禁锢思想压制人性,让人失去了被称为人的资格,成了政治活动在民间的影射,是糟粕体制的牺牲品,是庞大社会中卑微的不值得一提的浮萍芦苇藻荇,总之,称不上“人”。
人是能思考辩是非的伟大存在。
在这培养了众多人云亦云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的时代,王敏佳的虚伪就显得珍贵。
那怕她也是在抱政治主流的大腿,但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她需要别人的注意羡慕和敬佩,她需要满足她的虚荣心,以遮盖她内心深处极度的自卑。
她想了,也做了。
你怪她不对你真实,可你给她真实的力量了吗?
两个人写的信。
一个是即将援助边疆的楷模,一个是为人唾弃的“婊子”。
在政治前途面前什么都是假的。
李想在王敏佳最无助的时候放开了她的手,他生命中的这个王敏佳死了。
其实大家都死了,大家都是政治的陪葬品。
这个故事里真正活着的,我想只有陈鹏了。
他懂得爱懂得付出懂得守护,同样的他有理想有抱负,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该舍弃什么捡起什么,他是有思想的伟大的人。
逝者已矣,圣者如斯。以后对活着的人好吧。
王敏佳在那个雨夜就死了。
之后的那个人,是她,也不是她。
无问西东这种奢侈的活法你敢吗?
像吴岭澜不受大众影响找寻自己的路。
像沈光耀无畏家威勇赴国殇。
像陈鹏在人云亦云时风下有所坚守。
像张果果不惧前者教训保持善良。
做你自己,你敢吗?
无问西东,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敢勇,不问西东。
抛去一切外在影响,说你想说的话,做你想做的事,爱你想爱的人,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
这是一种奢侈的活法。
不知道你有没有摒弃世俗的勇气。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2018大宝贝的软笔书法首秀)
“看《无问西东》哭的都是群众演员。”
我觉得纯粹抒发情怀的文艺片不该被大众化。
因为情怀是属于小众的。
不同的人各有各的悲伤和苦楚,不同的情怀适用于不同的人。
有的感动,也只有一些人能感受的到。
我不会因为你不哭就笑你浅薄不解深意,你也没必要因为我哭笑我矫情。
你懂了,也就哭了。
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为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你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的忘了自己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