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下)


2. 面对如此美的月色,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品读文中写“月下抒怀”的句子,结合写作背景探究“闲人”内涵。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

闲人:清闲、闲情逸致

    自我排遣

    乐观豁达

(六)熟读成诵

本文不过八十四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如此经典美文,我们应当让它永驻心间。

要求学生带着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对苏轼复杂情感的感悟,结合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七)拓展学习

1.赏月抒怀。

在常人眼中,那只不过是一轮普通的明月,但在苏轼眼中却充满了情趣。正如苏轼所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我们也用闲适的心情来赏一回月景,写写赏月的感受。

2.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一棵树66阅读 4,386评论 0 10
  • (武汉市经典诵读案例评比获奖作品)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读通读顺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初步理解...
    彭丹0910阅读 8,436评论 1 5
  • 【宋】苏轼 录: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小双写作坊阅读 2,972评论 0 1
  • 在苏轼的作品中,高挂夜空的那一轮明月有着独特的魅力,描绘了思念的月,恒古长空的月,皎洁如霜的月,残缺的月,凄迷的月...
    淼淼李阅读 5,752评论 0 9
  • 现在这个社会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人们在网络上普遍会表现出容忍度较低,容易暴躁易怒。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人们觉得网络...
    奚晓乔阅读 3,682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