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烈日炎炎,酷暑难捱,打开一个西瓜大块朵颐,那个痛快,那个解渴,那个清凉,让人沁心,让人沁肺。然而,吃西瓜也能品出许多学问来,信不信由你。
儿时的我,在西北陇东黄土高原生活了六年,那里干旱少雨,吃西瓜靠望天收,真的不容易。我家住在西峰镇巴家嘴沟北的窑洞里,沟的对面就是一片瓜地,当西瓜成熟的季节,每晚都会听到不停敲锣声和吼叫声,让人难以入眠。这声音的目的是吓唬一些“偷瓜贼”,如獾、狐狸、刺猬、还有狼等。特别有趣的是獾偷西瓜,它会用四肢把西瓜抱在胸前,然后首尾相抵成球状,顺着山坡带着西瓜就滚了下去,西瓜一点都不会摔坏,看瓜人又惊奇又无奈,偷归偷喊归喊,每夜的锣声喊声仍是不绝于耳。
翌日中午,红日高照,山对面的大西瓜被瓜农挑了过来,常在我家窑洞顶上的槐树下歇脚,还不断的吆喝着:“又沙又甜的大西瓜,快来买吆,不甜不要钱。”听到喊声,我们不约而同地奔跑过去,围个水泄不通,一边看一边用手摸,好大的西瓜啊。母亲看到我们一个个的馋相,就让卖瓜老汉挑一个最大的,然后让我们饱餐一顿,我总是把大块的让给妹妹们吃。西瓜真的好甜,正如卖瓜老汉吆喝的,又沙又甜,一直甜在我们童年的心里,难以忘怀。黄土高原虽然雨水少,但是日照时间长,瓜甜如蜜。这些年很少吃到那样又沙又甜的西瓜了,想想那个沙甜都会垂涎欲滴。
七二年冬,我们一家回到老家华北平原,西瓜种植逐渐多了起来,可也不是常吃西瓜。那时姊妹都要上学,母亲很会持家,所以很少买西瓜吃。街道路边卖西瓜摊,总是围着几个孩子,瓜子卖瓜人都收集了起来,瓜皮也让几个孩子疯抢了。有的孩子看到没吃干净瓜皮,顺手就啃上几口,这叫溜瓜皮。然后把瓜皮拿回家洗净,去掉绿衣用盐腌制起来,可以当咸菜吃,很是美味。那时的日子过得都很紧巴,能省就省了,除了穿衣吃饭,其他的也没什么追求了。
七三年深秋,天气已经渐渐冷了,姥爷的病愈来愈重了。他患的是食道癌,当时还没有癌症的科学说法,村里流传说是噎食病。姥爷是一个干瘦的老头,个子不高,但很精神,我只见过一面,那是六六年回老家时。姥爷经营着一个小生意,在家里做熏鸡,熏鸡每天买多少不知道,但是常看到他自斟自饮。有时,我站在一旁看他喝酒,他总是视而不见,只管自己一口酒一口鸡吃着,他就是一个嗜酒如命的吝啬小老头。他病重卧床不起,到最后不能饮食了,家人害怕起来,就问姥爷想吃啥?姥爷用微弱的口气说出两个字~~西瓜。当时往哪里买西瓜,那时不像现在家家有冰箱,夏天西瓜可以放很久,这可愁坏了一家人。都说人将死,其言也真。家人兵分四路出门去寻找西瓜,远的找到了石家庄天津,功夫不负一家人的孝心,终于在邢台找到一个大西瓜。当姥爷用干枯的手颤颤悠悠拿起一块西瓜,一口都没吃,就闭上了眼睛。可他面带微笑,与世长辞了。但做儿女的了却了他的心愿,也没有一点遗憾。
如今的西瓜四季都有,新疆西瓜最甜,贵州的含水分高,黑美人小巧玲珑,想啥时吃就啥时吃,真是有说不出的幸福。有时幸福就蕴藏在吃西瓜当中,会吃就是一种幸福,不会吃就是一种误会。记得一对夫妻因为半个西瓜闹别扭,一天夫妻回公婆家吃饭,爸爸让儿子去买酱油回来,就说看你热的满头大汗,冰箱里有半个西瓜,吃不完给媳妇留下。到吃饭时,爸爸把先前儿媳妇吃的半个西瓜,还有儿子吃的半个西瓜放在两个人面前,让他们夫妻看看有啥不同,儿子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所以然。爸爸指着西瓜说:“这一半是你吃的,那一半是你妻子吃的。我告诉你们俩‘如果吃不完,就把剩的留着给对方吃’。你看你妻子是怎么下勺子的?从旁边往中间掏,一半吃完了,另一半却没动。再看你,从中间开始掏,把瓤都吃了,把旁边留给别人。谁不知道瓜瓤甜呀?从这点小事上看,媳妇就比你有心得多。”儿子的脸一下子红了。别看这是不起眼的小事,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德行。一块西瓜里就有居家过日子的大学问,
小家是这样,国家更是这样。吃西瓜看人品,人品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时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明朝创业者朱元璋,当时很仰慕刘伯温的才华,多次邀请正在隐居的刘伯温前来应天,共谋大事。刘伯温私下观察朱元璋匪气较重,不愿共事。一年夏天,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到南京,从进城那一刻起,刘伯温感到朱元璋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大热的天,士兵衣着整齐,军姿不乱,让人佩服。见到朱元璋时,随从拿出一个西瓜,朱元璋亲自打开,请刘伯温吃瓜,刘伯温初来乍到,拿捏着只吃了一块。朱元璋便狼吞虎咽起来,顷刻间西瓜如残云被风卷走,这一幕让刘伯温惊呆了。占领南京的义军首领朱元璋竟把西瓜啃的如此干净,不仅一点红壤都看不到,甚至连贴着瓜皮的白瓤也啃了一层。朱元璋身居高位,衣食简朴,此人做了皇帝,一定能关心百姓疾苦。刘伯温突然觉得,朱元璋正是自己要辅佐的人。最终刘伯温紧随朱元璋打天下,让其如虎添翼,建立了明朝。
吃西瓜不仅要品出味道,更要品出吃瓜人的品质,这才是吃瓜高手中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