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耕读传家久,枫桥全堂展新颜
清白耕读之枫桥镇全堂村
全堂村位于枫桥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全堂,地广人多、历史悠久,面积20平方千米左右,人口约5000多(百分之九十人口俱姓杨)。耕地4465亩,山林23331亩。
全堂,荣获多项荣誉,包括浙江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绍兴市文明村、环境整治示范村、国防教育示范点及诸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等。
全堂,古名郑里,后设前塘里。宋代原有郑、周、孟等姓居住。浙东名医兼大孝子杨文修(1140—1237)卒葬桐坑山,子孙庐墓,迁居于此,三姓衰落,更名杨家,又名泉塘。全堂杨氏一族,系中国历史上顶级门阀四世三公之弘农杨氏、汉太尉名臣杨震之后,自宋代杨成迁入全堂居住,繁衍子孙,发族近万人至今。百里方圆俱称“全堂大地方”,在浙东宁绍台地区享有崇高的威望。
《杨氏宗谱原序》录“杨成公爱桐冈、鲤尖、全溪,并有泉塘。明贤山、孝子山作为屏障,铁崖山作为杨维桢读书之地。有崇山峻岭,清溪石流”。
光绪《诸暨县志》卷九:“铁崖故宅,宅之旁有方塘,清涟澈底,可鉴须眉,杨氏世居其地,故村名泉塘,后改称全堂。”光绪《诸暨县志》卷十七:“每岁元宵前后三日赛夜会,汤村、全堂、阮村、毛家、东山俱演神戏,俱有龙灯。”
据《诸暨县地名志》载:在全堂桥上铁崖山北麓,杨姓开挖池塘一处作饮用和洗涤之水,故名“泉塘”。后为祝愿世代繁衍,子孙满堂,先祖遂将“泉塘”改为“全堂”。全堂村四周环山,前有明贤、铁崖、孝子三山耸立,东接周家岭,南邻郑家岭,后倚后山,地势险要。金溪自东穿村往溪北行流,村前有泉塘。村内古建筑众多,尤以杨氏宗祠(内含杨维桢纪念馆)及清代古建筑最为著名。
历史文化遗产有全堂国术(武术)---民间武术瑰宝、全堂龙灯(挤灯)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沿用全堂地名,1949后改为桥上、桥下两大队,自1981年起,将桥上大队改名为全堂村。1955年被诸暨市人民政府授民间瑰宝武林奇葩全堂国术团汇演锦旗。
杨氏故里秉承“清白耕读”的家风,世代相传,历久弥新;同时,全堂国术分大操和小操,大橾具有实战作用,小操只有表演的作用,全堂这一项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民间瑰宝也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泉塘”地名,标志有绿水青山、清溪石流、崇山峻岭,村前后有群山环绕,村中有清溪流淌,风光迷人。
元末明初大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杨维桢(1296—1370);浙江省原副省长、抗战名将,杨思一(1901—1957);中国再生稻研究和四川省双季稻研究的开拓者、四川农业大学首任校长,杨开渠(1902—1962)等国之长材、名士均是生长全堂之人。
“郎啊郎啊郎,骑马到全堂,全堂大地方,新庙改学堂”,这是至今还流传在浙东地区的一首童谣,家喻户晓、妇幼皆知。唱的就是110多年前全堂人开风气之先,把村里的新庙(庙宇)改为学堂的伟大改革创举。坐落于全堂村的崖山小学成立于1910年,是全国首批产生于洋务运动中的西式现代学校,后来改名为齐东中学,学制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齐全,鼎盛时期学生多达二十多个班、师生上千之众,近二个甲子,一百一十多年来,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国之栋梁。毕业于此的学子遍布全球五大洲: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博士金善宝院士;中国林业科学院原院长、美国杜克大学林学博士、九寨沟风景区首创人吴仲伦院士等皆毕业于崖山小学,读书何止到青云,不求显达、但守忠介,崖山小学(齐东中学)的学子们低头耕耘、不问收获,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建设和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12月,全堂杨氏宗祠公布为诸暨市文物保护单位。杨维桢亲笔题写的“铁崖山”石碑,矗立于祠旁山麓,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方塘北侧石栏上刻有“泉塘”两字。
自杨氏自北宋真宗年间(1017—1021)迁入枫桥居住,据此“泉塘”已有近千年历史。宋代大儒朱熹,有诗一首来表达泉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堂村素有尚武之风,1914年永兴会成立,1945年全堂国术团继而创立,秉承“崇尚武德,扶正祛邪,传承武术,强身健体”的宗旨,现已荣耀地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之中。 崇文尚武的全堂健儿,近代以来参加了淞沪抗战、长沙会战、抗美援朝之长津湖战役和上甘岭战役、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凉山攻艰战等,中国人所有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战役,骄傲的打满了全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战功赫赫,为中国人民的独立自由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无愧于弘农杨氏、汉太尉杨震之后,所谓之名门望族,全堂杨氏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