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huà),《说文解字》“教行也。从
(huà),从人,
(huà)亦声。呼跨切。”会意兼声的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可见许慎认为化字的本意为教化之意。我们看甲骨文、金文字形,化字就象一正一反两个人字并排,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从》“化象人一正一倒之形,即今俗所谓翻根头。”所以化的本义应该是用一正一反的人变化来会意变化之意。吴大澂《说文古籀补》认为“古文为货字。”虽然在有些古文中化字有货的含义,不过我更倾向于这是假借。化的字形应该说没有太大变化,只是随着字体的演变,笔划不同而已。《辞海》释文第二条“转移人心风俗。”比较符合千字文的文意。
被(bèi),《说文解字》“寑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平义切。”形声字,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会意兼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卧衣曰被,大被曰衾。”可见古人被子的概念和今天不一样,被应该是比较小的被子,适合单人盖,长度达到1.5倍身高,大床上的大被子叫衾。被字的字形从金文开始就是从衣从皮,衣是形符表示被子是用在人身上保暖的布制品,皮是声符又兼义符,表示被子象皮一样覆盖在人体表面。千字文中的词义,应该是《辞海》第六条释文“加;及。《书·禹贡》‘西被于流沙。’”
武汉大学万献初教授在《千字文探源》中特别分析了声旁皮,我觉得颇有意思,引用一下分享同好“皮在表,表居侧,侧则不正,故从皮声字,多有不正意:头不正(偏斜)为颇,足不正(偏倚)为跛,人不正(偏邪)为佊bǐ,地不正(倾仄)为陂,土不正(倾侧)为坡,水不正(涌流)为波。皮处外而包于内,故从皮声字,亦多有由外而加意,故裙在外穿为帔,此之外对为彼,寝衣外盖为被,鞍辔外套为鞁bèi,假发外戴为髲。《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剥取则必分析,故从皮声字,又多有分析意:言分析(辩论)为诐bì,手分析(分开)为披,石分析(碎裂)为破,羽分析(开张)为翍,物分析(予人)为貱。”
草(cǎo),《说文解字》“艸,百卉也。从二屮。仓老切。”会意字,接着查“卉,艸之总名也。”这也算是互训了吧!按《辞海》的第一条释文“草本植物的总称。”我们看甲骨文中草的初文是屮,就象一棵小草的样子,算是象形字吧!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石经·春秋经》:‘陨霜不杀艸。’艸之古文作屮。案:屮、艸本一字。初生为屮,蔓延为艸。”小草初生是屮,蔓延丛生后就用艸表示。王充《论衡》“艸初生为屮,二屮为艸,三屮为卉,四屮为茻,言其生之繁芜也。”好几个字都可以表示草,是草生长的不同形态环境。今天楷书的草字算是假借,变成了形声字了,从艹早声。在说文中草字读作zào,被借用于表示艸后,人们又造了个皂字。
木(mù),《说文解字》“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莫卜切。”象形字,接着查“冒,冡而前也。”显然许慎这里用的冒字,并不是说文的原意,他自己也解释了“冒地而出”,就是树木从地下长出,用冒字是因为谐音,适合音训。至于五行五方的配合,可能是在汉代比较流行,我们如果感兴趣,网上随便都可以查到,不感兴趣的完全可以忽略。许慎对字形的解释还有点会意的感觉,其实木完全是象形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字形一以贯之,王筠《说文解字释例》“木固全体象形字也。|象干,上扬者枝叶,下注者根株。”隶书、楷书字形拉直笔划后,减弱了象形的味道。这里应当采用《辞海》第一条释文“树。”
化被草木,也是宣扬圣王在世,文明的力量、风俗习惯泽及草木。按现在的话理解,优良的政策不止对人民有利,还要保护环境,讲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