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一天,儿子哭哭啼啼的找过来“妈妈,我们去买个爸爸吧”,我有点好笑的问他“你要买个什么样的爸爸啊?”,他难过的扑到我怀里,抽噎着说“要买个陪我的爸爸”。登时心酸的眼眶湿了。彼时孩子爸爸在小房间里关着门抱着手机打着游戏,儿子想让他出来陪玩,敲了半天门他依然未出,只是嚷着“你自己玩吧”之类敷衍的话,所以儿子才委屈到哭闹。
我的老公有手机上瘾症,我不得不心酸的承认这个事实。
即便他在小房间里亲耳听见儿子换爸爸的那番言语,也一定等到游戏打完一局才肯开门安慰,似乎中断的不是游戏,而是他的身家性命。
即便我们偶尔想给他惊喜,跑到他下班回家的路上试图与他邂逅,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埋头于手机兀自走路的他,与他对面走过的我们从未被注意到过。
即便每天我早早离开儿子一个人在客厅玩耍,他情愿窝在床上玩着手机也不曾早起半分陪着他,反倒是儿子,不哭不闹,乖乖与我说再见,然后在临近上学时敲敲门唤他起床。他骄傲的逢人吹嘘儿子的乖巧,我却在心里对他鄙视到绝望。
戒不掉的手机,毁掉的何止是他。
2
2004年,手机在我们中间还是奢侈品。邮局的信件每个月来来往往,书信上文字的清香与信封上邮票的戳印留下的记忆深刻无比。时到现在,我床下的箱子里还有几十封当初跟密友来来往往的信件不舍的丢弃,每一封打开都是青春的重现。
2006年,手机日渐普遍,班级里大半的同学有了诺基亚与摩托罗拉,轻便耐用,放到现在变成了人们嘴里的老古董。那时候信息与电话是最常用的功能,像现在的流量包一般,几乎每个人都有短信包月。陷入爱河的情侣深夜你来我往的把短信包发爆,无聊的人在月末时随机发短信好耗光短信包不便宜通讯公司。手机容量满了把不舍的删除的短信一条一条的查看再思虑都很难决定到底删除哪一条。那种期待手机短信“叮叮”响起的心情比现在微信刹不住车的“滴滴”声要真实的多。
2010年左右,智能手机开始泛滥。就好像一夜之间,人开始反过来被手机支配。信息的高速爆炸与碎片化的知识推广把某些人的生活方式彻底推翻。书信成为古董,短信成为过去,微信成为主流,各种各样的应用轮番占领应用榜单。每个下来看看,每个再删除,这种随用随取随弃随删的便捷操作像极了某些人的人生态度。公交车地铁火车轻轨,所有你能看得到的空暇,都是埋头于手机的人们,哪怕颈椎病犯了都倔强的抬高手机像极了啃食树叶的长颈鹿。新闻的榜单看了一篇又一篇,资讯新闻翻了一页又一页,朋友圈刷了一遍又一遍,到头来却什么都没在脑子里留下,白白耗费了大好时光。
发现了吗?
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不管是书信还是短信,背后隐现的都是人类的情感,手机的功用在于情感的沟通。而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人类的情感沟通功能相对削弱,手机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一个节点而已,各种推送各种关注各种推广营销的功能大过于情感的交流。
3
我越来越厌倦如此的智能手机和沉溺于手机游戏或信息无法自拔的人,不只是因为我的先生如此带来的家庭矛盾,更在于如此的环境对孩子成长施加的影响无以复加。
儿子见惯了无时无刻埋首于手机的人,也见识了手机里各种好玩的游戏和动画,也开始有机会便抢夺手机玩耍或以手机哄着才停止哭闹。每每此时,我心底的寒意变忍不住的升起。
在他们这个初始大人世界的脑袋里,或许已经开始接受玩手机的人类形象,然后呢?有一天,他们也会变成贪图手机游戏带来的新鲜感的人?然后带着厚重的眼镜像快餐一般经历岁月的浮华?触不到书本与文字的乐趣,看不到风景与旅途的美丽,悟不到生活与成长的真谛。
如果可以,放下手机,多些陪伴,无论是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