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扎根心灵十年发展历程的厚积薄发,聚焦《教学勇气》第五章对话的深度,对话融入了行动改变的原创体验。
主题一:结合阅读与实践,谈谈本章中最让您产生共鸣或最困惑的的一句话或一个观点;(10分钟)
主题二:“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结合您的阅读与实践,谈谈您对此观点的理解,并分享您在实践“以主体为中心” 课堂发生的故事;或者围绕着现场大家提出的困惑来谈;(50分钟)
对话从问询开始:
何为“以主体为中心?何为“第三事物?”
说到可意会不可言传,有时是真理,有时是事物的本质,如帕尔默举例“大象”“医学院的教学改革”。也感到不可言传,再读感到震撼,关注思考“真正的共同体”与“伟大事物”的关系。不同意具化为“大家”。引起深入的追问。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对话就自然在结合原创体验,体现在活用相关原理于教育过程。比如说教师们都反对塞满,主张留白,突出少而重要。如潘老师提到提供学生真实的学习鹰架,如罗旭丽老师理解“一粒沙”却如“全息摄影”,给学生重构整个玫瑰,自主经历整个真实的学习过程。几乎都提到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要相信学生有我们意料不到的潜力,会带来很多成长的惊喜,这是教学共同体中伟大事物的最重要品质和独特魅力。学生是否被深深吸引,是伟大事物是否触及的分水岭。
读书《教学勇气》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几句话:
1.人脑根本没法一面听滔滔不绝的演讲,一面把排成一路纵队行军而过的大量事实留住、记住。
2.当所有关于某一主题的事实一齐都灌给学生时,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对事实的掌握也一闪而过。
3.灌输式的教学像是盖在草原上的巨型油帆布,没有人能看见它盖着什么东西,而油帆布之下很快会变得寸草不生。
4.对一门学科表示敬意的最佳方法可以是少而精,那我们为什么仍要不断想去覆盖整个领域呢、
5.用微观方法来教学不但真实的世界内可行,而且它远比善意但错误地覆盖整个领域的教学法更有效率。
6.我们同时要尊敬学科、尊重学生,要让他们不是像鹦鹉学舌那样把别人的结论背出来,而是像历史学家、生物学家或文学批评家那样去思考问题。
本人一孔之见:从“主体为中心”的课堂和“伟大事物”的关系看,值得追问,师生共同围绕其探索的“伟大事物”呈现出什么特质?教师依托什么能在课堂上呈现出她的吸引魅力?这就如老师们提到的,要整本书阅读,用全书核心概念“自身认同与完整”贯穿理解。能引导学生深深被伟大事物迷住,首先需要教师向伟大事物不可言传的未知品质谦恭开放,接受叹服伟大事物的无限丰富,才有勇气引导释放学生心灵的无限末知潜力向伟大事物敞开。只有开放生命活力接纳融入伟大事物魅力,才能打开呈现教育的未知神圣空间。教师唯有谦恭,才能意识到学生的初心,可能对“伟大事物”更敏感,每个生命都可能被适合自己的“伟大事物”迷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学习共同体自然表现最佳。否则,仅仅局限在发挥人的优点上,无论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都会缩小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空间。
我们如何能有谦恭的心灵对“伟大事物”敞开呢?只要静心感受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会很自然进入静静聆听的状态,在个人意义上出神入化地吃透学科,师生共同痴迷于学习成长,教师、学生相互迷住。所有这些,都生发于坚实的生命根基上,拥有自身认同与完整一一一种自信平和的生命内核。就是这样,很自然就会进入安静聆听的状态,常常弯腰听到学生没有发出的声音,顺着学生的成长纹理引导生命拔节成长。倾听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我们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添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优秀的老师的特质都是相同的,倾听是非常重要的特质。教师引导真正的“以主体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师生都被“伟大事物”迷住,要在具体鲜活的、细节中滴出智慧的故事中才能被理解,才有对大多数老师的召唤吸引力。如群里勇气种子老师们的分享,值得捕捉细节中的智慧,形神相生。“《教学勇气》整体把握悖论的立足点在教师的心里,我们无力去把握它不是因为技巧的缺乏,而是因为我们内在生命的缺失。如果我们想在悖论的力量下教与学,必须接受心灵的再教育。(078)”绝对相信,要让大多数老师真正体会到,只有内心丰满不缺失不分离,才有勇气超越教学悖论的张力,真正深入到教学的生命联系中摆脱困扰,那么,像这样记录课堂开放安全无恐惧交流空间在起始点的引导细节,无疑会吸引许多想成为好老师的灵魂都想试一试这求真实验。
“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我就提醒自己尽量少花时间用信息和我自己的想法把空间填满,而要多花点时间营造一个学生与主题及彼此对话的空间”。(2005版p121)在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基于自身认同与完整的谦恭心灵,向伟大事物敞开,引导学生开放痴迷地探索未知,相遇的天生我属一定是多元而独特的,契合发挥人内在独特的原创潜力的。因而,本质上是会和教育选拔中的外在刚性评价标准有冲突。只有越来越多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助益个体生命发出真言,释放心灵成长的光明,才可能突围不合理的制度束缚,发挥心灵智慧完善制度,争得一定程度的松绑。我们期待这种深度对话让大多数老师受益,身边的对话,各共同体自身常态对话更自然深入,再好不过了。对,关键事件,关键时刻,心灵的开放和封闭,影响两极效果。“只有越来越多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助益个体生命发出真言,释放心灵成长的光明,才可能突围不合理的制度束缚,发挥心灵智慧完善制度,争得一定程度的松绑。”交流固然重要,还需要在实践中去验证,也许我就是在一直验证书中的观点,比如自身认同与完整,自由交流的对话空间,悖论……是的,体验知行合一,分享才有力量唤醒。
帕尔默说,“是你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2005版P31) 当课堂上孩子和老师互相启发辉映时,就像桅子花开在风中。最近在教孩子一项阅读策略:阅读时如何提炼关键信息。自己以为教得挺好的,可轮到具体情境时,70%的小孩不会。有时候老师对课堂的感知和学生对此的感知,好像完全不在同一间教室里面。我们教的东西,孩子未必能领会;就算孩子能领会,到变成他的能力,必须有漫长的实践过程。通过一粒沙子去看到一个世界,他要经历领悟和实践过程一样不会少。
如果我们要把课堂作为真正的共同体,一个让我们彼此坦诚相对的共同体,我们必须在教学的核心范围内,加入一件伟大事物,也就是第三事物。当学生和教师是唯一活跃体时,共同体很容易自我陶醉,不是教师成为绝对的权威,就是学生永远不会犯错。直到我们建立起一条能同时度量教师和学生的宽松标尺---正如伟大事物能做的,才能建立一个能同时体验严谨和参与的学习型共同体。
我一直喜欢那个情景带来的启迪,腌咸菜封缸后听缸,能听到伟大事物的声音,决定咸菜美味的绝活。每个领域都有伟大事物的声音,大多数人都可能适合被某领域伟大事物迷住的潜能。裸课,没有专家指导,却可以融入自我的思想、技术、与学生对话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不是被设计修改了很多遍的僵硬模式,当遇见这样的老师和课堂时,心都快跳出来了!激动啊,那是有教师自我在内的课堂。表面看是研究老师的教,实际上是权力运作的外在体现。权力对老师有直接约束力,没直接约束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科研80%的精力在研究教师的教,其实应该反过来。
什么才能珍惜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泉的人的心灵?普通的老师,也许像农民一样,希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有时我们也会在外部的状态下,迷失自我,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公开课赛课一样。我认识好多无名无利无权的老师,但真的对孩子非常好,书教得也很好,可因为没有被冠以头衔或去争取头衔,反而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面上的情况,乡村教师羡慕城里教师丰富的学习机会。而少数天赋高的老师又幸亏早年有野长机会,被挖到城里,又感受到太多规范束缚,非常有同感。“野长”与“束缚”。说到底,人是有通性的,人和宇宙的连通感,在我们老祖宗“天人合一”的智慧中。站在教室里的老师,无时不刻,都要关注学生,学生的盐可以传递很多的信息,如果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他看不到学生的眼睛。那他的教学就会失去灵性。
“当我们在变革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践,我们会发现,在热爱教学和为改革教育的工作之间没有本质的冲突。一场真正的变革运动不是争夺权力的游戏,而是显然扩大了的教与学。现在,世界成了我们的教师,教与学的潜力无所不在。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只需要开放心灵成为真正的自己”。(p181)
拾贝于2019年6月6日教师勇气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