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日历,突然发现明天就是腊八节了,我惊讶于日子过得太快,刚刚吃完冬至的南瓜粑,一转眼就到了腊八,一旁的婆婆说:“可不,过完腊八离年就不远了!”
儿时的记忆中,农历十二月初八可是个重要的日子,俗称“腊八节”,也是孩提时代最向往的节日之一,因为这一天能吃上香喷喷的腊八粥。
相传,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当年朱元璋落难受苦时,正值寒冬,又冷又饿的朱元璋在一个老鼠洞穴里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杂粮带回家,母亲将其熬成了一锅粥,因那天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珍馐佳肴尝遍后,竟想念起了那锅杂粮粥,为了纪念那个特殊的日子,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家都要煮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先祖,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后来看了一些书,才知道,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但是,在孩子的心中,这些传说与典故激不起我们的兴趣,那香喷喷的腊八粥才是心头的牵挂,就如同盼着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孩子们盼着腊八节,也是因为那一碗香甜的腊八粥。
那时,家家物质条件都不宽裕,平日吃的都是白米粥,丰富可口的腊八粥是个奢侈品,只有在腊八这天才能畅快地吃上一回。
腊八粥的主要食材为谷物杂粮,煮腊八粥,提前一天就得开始准备了。
初七的白天,母亲将红枣、莲子、百合、花生、红豆、扁豆等等,用竹晒筛去灰尘和沙子,再仔细挑净杂物,晚上,洗净后用清水浸泡。
腊八的早晨,母亲会起得比往常更早一些。鸡叫头遍,母亲就起床淘米煮粥。梗米掺上糯米,混合已泡软的杂粮,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熬,睡梦中的我们,迷迷糊糊能听见灶堂里噼里啪啦的柴火声。
待我们醒来,已是满屋飘香,泛着豆沙色的粥,鲜亮诱人,引得我们口水直流。
母亲用蓝色的大瓷碗,盛上一碗,让我们先送到隔壁独居的老奶奶家,奶奶收下粥,也会抓一把炒花生或几颗糖果塞进我们的兜里,而我们不待奶奶说完感谢的话,就匆匆跑回家。
母亲早已盛好了粥,两只馋猫迫不及待地端起碗,顾不得烫,就呼哧呼哧地吸起来。
甜甜的、糯糯的腊八粥,不用任何咸菜,很快就能喝下一碗。寒冬的早晨,来上这样一碗热乎乎的粥,浑身上下瞬间就暖和起来了。
看我们猴急样,母亲总是数落:“慢点吃,没人跟你们抢。”
那时年少,只顾自己的嘴巴,压根也没想过母亲起早熬粥的辛苦。
喝完一碗黏稠醇香的腊八粥,年,也就越来越近了。
外地的游子开始泛起归家的情思,而孩子们则欢天喜地地掰着手指数着日子盼新年,那样的日子,简单又快乐。
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再也不为吃穿发愁的年代,年味反而越来越淡,即便是年三十也没了儿时热切的期盼,何况是腊八节。
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家也不愿为了那一碗腊八粥而花时间和精力去熬制,想吃,也未必非要等到腊八那一天,什么时候想吃,粥店买上一碗就成。
如果自己动手的话,晚上将食材洗净放进电饭煲,按下预约煲粥键,早上起来就能吃上,但是缺少了慢火和时间的熬制,这样的腊八粥吃起来,总少了一份烟熏火燎的香味。
而最让我感到内疚的是,小时候吃了很多母亲煮的腊八粥,长大后的我,由于母亲不在身边,却从未煮过一次腊八粥给母亲吃。
明天,我也要为家人熬上一锅香甜的腊八粥,当孩子长大后,希望她的记忆中也能溢出腊八粥的香味来,在香味中忆起家的温暖与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