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介绍中国画的书,虽然比较简单浅显,但是本书从历史,从类别等各方面进行了介绍,读完可以对中国画有个整体的认识。
第一章 博大精深的中国画
什么是中国画:
中国画个性的四个方面:
一、线条的运用
山水画中的线条画法叫“皴法”,人物画中衣褶线条的各种绘画技法叫“十八描”。西洋画善于用面表现一切物体的轮廓、明暗、质感,画上见到的是各个物象之间的面,线条不显著。
二、画家观察物体的方式大有个性
画中国画时,画家观察的点不是固定于某处,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焦点,所见皆可入画,此称之为散点透视。西洋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
三、取景师法自然,却不拘泥于一景
西洋画讲究对着大自然写生,一边观察,一边绘画。中国画是跋涉于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心中领会美景的真谛,加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绘出胸中丘壑。
我认为这是第二条的加强版,移焦且注入自身体会和情感。
四、求神似而非形式
西方画突出人体结构的塑造,中国画不在乎外形相似,而在乎人物的神情姿态是否符合人物的风骨。
可由两幅名画的对比知之。
1.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整幅画用线条绘制,人物神态传神,衣纹流动舒展,错落有致。吴道子将前人勾勒得很纤细很绵密的线形,变成了飘逸大方、富于运动和节奏感的线条,衣褶的质感也变得俊逸非凡、飘动自然,仿佛迎风起舞一般,这种勾勒方式被誉为“吴带当风”。
PS:关于线条的运动和节奏感,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有一段话解说得很到位,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画家对画上女子的五官及体形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她优美的身形也极富立体感,衣纹高低起伏,质感很强。
我们可以想一想印象中的李白和杜甫。虽容貌已不可考,但平常所见的画像,襟袖飘飘,神情不羁,有出尘之意者是谪仙人李白。衣衫折痕较多,面有愁容的是诗圣杜甫。
两位不知真实面貌的前人,且都穿着长衫,我们仅凭寥寥几笔画出人物的神韵,衣着的褶痕就可以轻易的分辨出来,这就是国画的魅力,这就是线条的魅力,这就是黑白两色的魅力。
线条美、结构美、意境美,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中国画!
中国绘画之源
从远古起,中华大地上就流传着绘画起源的古老传说。据记载,初始的文字与图画没有什么区别,此所谓“书画同源”。
最早的原始绘画是岩画,刻画于岩石表面。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绘画。
ps:湖北荆州有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的遗址,我曾到荆州博物馆观摩过那些粗犷原始的彩陶绘画,感觉古朴且神秘。
夏商周的壁画。皆已磨损殆尽。
春秋战国的帛画。代表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T型彩绘帛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工笔重彩画。此画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魏晋南北朝时,真正意义上的国画出现了。除人物肖像画外,山水画、花鸟画也在此时萌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画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第二章 笔纸墨色组成的神奇
一、特色各异的运笔
毛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传说那时就有了类似毛笔的绘画工具。在湖南长沙左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的战国墓出土的竹管毛笔,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毛笔。
最初的毛笔笔毛是包扎于竹子笔杆外面的。秦人将其进行改良,将笔毛拢成管状放入竹管。
画中国画的毛笔依笔毛的弹性强弱可分为软毫、硬毫、间毫。
运笔是中国画技法必备的基础。
运笔可分为中锋、侧缝、藏锋、露锋、顺锋、逆锋等几种方式。
中锋的运笔,需要笔管垂直,才能画出爽利挺劲的墨线;侧缝画出的线条粗壮且有毛边,画山石时常用;藏锋运笔讲究“一波三折”,绘出的线沉着含蓄,给人力透纸背的感觉;露锋俊秀、逆锋老辣、顺锋灵秀……
Tips:
白描:纯用线条的浓淡墨色描绘对象、不施颜色的画法,它要求画家对线条有非常高的概括能力。
北宋李公麟是白描技法的专家。他让从前只用于草稿的白描技巧,变成了有极强概括性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也能和工笔重彩、水墨画法比肩的一种绘画手段。
李公麟的白描纸本杰作是《五马图》。画面上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皇家御苑中的五匹骏马和牵马人。人物的衣褶是这幅画中用线最优雅的地方。
画家在运笔上运用了粗细不同的线条,熟练地把握住了马的骨骼结构,行笔十分稳健。所以,他才能把马的体态如行云流水般准确的勾勒出来。整幅画卷虽然不着颜色,但人们仍能体会出线条中那种刚柔、快慢、粗细、浓淡的优美变化。
二、神奇的国画用纸
宣纸是中国画画家“指定”的书画用纸,一张制作精良的宣纸能使水与墨交织糅合、变万化、奇幻骤现。
虽然东汉蔡伦发明了用植物纤维造纸,但因纸质粗糙且价格不菲,没有成为绘画的载体,魏晋南北朝画家的作品都是绢本的。
水墨画兴起时,画家才开始在宣纸上作画。
宣纸按纸面洇墨程度可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
熟宣适合画细腻工整的工笔画,生宣适合画水墨画,特别是写意山水画。
第一个在纸上画画的人,是北宋的书画大家米芾。在绘画中题款也自米芾始。米芾的山水画自成一派——米氏云山。
这幅《春山瑞松图》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tips:宋代画坛大事件:宋代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高峰之一。北宋苏轼建立了系统的文人画思想体系,主张诗画相通,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南宋梁楷的水墨大写意“减笔画”开创了中国写意画的新天地,世人有“画法始从梁楷变”的说法。
三、变幻莫测的墨色
中国画中墨法的使用是伴随着唐代中期以后水墨画的兴起、宣纸的成长而不断完善的。
墨分五色:浓、淡、干、湿、黑。
中国画用墨色的微妙变化来表现景物的远近、阴阳、干湿等。
破墨法:始于南北朝。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迹,这种技法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变化莫测。
泼墨法:唐人王洽创造,用饱含水的毛笔,蘸上浓淡不同的墨,大胆落笔,绘出万物的形状,运笔需要速度极快,可以在淡墨中加一笔浓墨,产生飞白的效果。
Tips:
飞白:墨色的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缕缕的白痕,是中国传统艺术观中虚实相济的典型表现。
明代画坛大事件:明代著名的画家董其昌提出了“南北宗论”。他将佛教禅宗的“南北宗”理论运用到山水画中,形成了关于山水画的“南北宗”理论,即“南宗”文人画出于顿悟,而“北宗”画只能从勤学苦练中得来。
古代画家擅长泼墨画法的人,首推明代的徐渭。他的《杂花图卷》采用泼墨画法,在长卷上依次画了牡丹、石榴、荷花、梧桐、紫薇、紫藤、芭蕉、菊花等十三种花卉。
全图开头的牡丹、石榴笔墨凝重;随后的荷花、梧桐用笔渐渐放开;菊花、扁豆、紫薇的运笔节奏趋向和缓平淡;紫藤的挥毫掀起图卷高潮;其后的芭蕉含蓄滋润,与紫藤形成强烈对比;最后的梅、兰、竹,笔墨洒脱利落,寥寥几笔,画面归于平淡。
整幅画卷如一首乐曲,有平缓,有高潮,有余音。徐渭的水墨大写意画法,启发了一代代画家,形成了有名的青藤画派。
四、随类赋彩
画好画后的添加色彩称为设色。
随类赋彩的意思是依照各类不同的对象,分季节、分气候,敷上不同的色彩。
比如水的颜色:春绿、夏碧、秋清、冬黑。
又如,工笔画多用重彩,用笔、着色很严谨,写意画则用淡彩画成,用笔、着色很随意。
上图为明代画家仇英的大青绿山水画《桃源仙境图》。
画作多用细劲的笔法勾皴,强调用笔的骨力,追求一种笔墨的韵味。
山峰勾勒细密,设色浓丽而雅致,用石青、石绿体现出了山石的立体感觉。浓重的色彩把勾好的墨线衬托得淡淡的,但没有破坏墨色的变化。
两种颜色自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描绘了一幅理想中的桃源。
整幅画笔力俊逸,色彩清艳,精细中有一股雄伟幽深的气势。
上图为“浙派”创始人戴进的《关山行旅图》。
Tips:
六法:南朝的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明清画坛大事件:16世纪后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技法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传统肖像画表现技巧的改革。清康熙,乾隆时期,西洋绘画中运用光影、明暗的绘画方法传入宫廷,使宫廷绘画手法改变,这是中西画法相互吸收、融合的一次历史性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