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质朴的年代,母亲用双手担起了两块沉甸甸的土砖,它们不仅是建造家园的基石,更是我求学路上的垫脚石。制作土砖的过程,是一段泥土与汗水交织的诗篇:
1. **泥土的寻觅**:大人们在田野间寻找那片最适宜的黄色粘土,将其挑至草坪,这是一切的起点。
2. **稻草的融合**:接着,将切碎的稻草杆与粘土混合,水的加入让它们在手中缓缓融合成糊状,这是对土地最原始的致敬。
3. **牛儿的踩踏**:耕牛被牵至泥浆之上,它们沉重的蹄子不断踩踏,每一次落下都是对泥土的塑形,直至老师傅点头认可,那泥土抓在手中,结实而不散落,撕扯间需用尽全身之力。
4. **模具的填筑**:在木制模具中倒入混合土,用铁钯压实,削去多余的边缘,一块块土砖就这样在模具中成型,它们承载着希望和汗水。
5. **阳光的洗礼**:最后,将土砖置于阳光下,晒至坚硬如石,斧头敲击亦不损其分毫,这是对它们最严苛的考验,也是对成果的肯定。
那天,母亲担着两块土砖,加上两块钱,带着我踏上了求学之路。朱老师,那位和蔼的刘屋人媳妇,接待了我们,将我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两块土砖成了我的书桌,木板上承载着知识的重量。
教室里,我的目光游离于每一处角落,大门的宏伟,黑板的庄严,讲台的质朴,还有那顶部的木架构和瓦片间透进的阳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教室。
下课铃响起,朱老师带领我们走出教室,告诉我们去找各自的队伍。那一刻,我感到了迷茫和不安,但在同年女同学的牵引下,我找到了张屋的队伍,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放学的路上,我们排成一队,队长雄六叔的调皮捣蛋,让我在稻谷坪上跌了一跤,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学校纪律的威严,也是我第一次因为上学而哭泣。那一天,我学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成长中的苦涩与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