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拜读紫严导师的书。其实早就听群里的小伙伴们谈论过他,包括他的课程和分享。
特别喜欢他的一句金句――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紫严导师九岁修禅,二十三岁便悟道、得道,拥有见古知今的能力。这样一位导师,他的书作是站在怎样的高度写出来的呢?我迫不及待翻开书品读着。
刚翻开第一页,有一句话就映入眼帘,深深的吸引着我――因为爱,我们约定今生相遇!
相遇,是一场美丽的约定。
前世互动过的人,在缘分的造化下,今生注定会在相见,今生会从第一次互看对方的感觉开始。倘若前世的结局并不愉快、圆满,今生就会从双方互看不顺眼开始;如果前世关系恩爱、友好,今生一见就会互有好感,或是涌现一股似曾相识的莫名熟悉感。
因为前世有未了的情分,才能于今生再续前缘,共同修行灵性的课题。
原来这世间有另一份肉眼看不见的地图,以缘分连接,牵连彼此的修为。
前世因缘,今生再续。这就像“游戏设定”那样躲也躲不掉,为的是要一起学习唯一的课题――爱。
今生是再一次的学习
缘分即前世业力。我们的“既定观念”创造了眼前的一切感受。前世过不去的“体验点”皆储存在灵识中,待“现象机缘”一到就会被读取,进而形成你莫名的情绪或低潮。
事实上,这暗示着我们必须面对这个学分,从今生、当下开始,重新“接纳曾经”,并加以调整,做出不一样的抉择。超越低频的自己,曾经、过去、以往全属于低频范围。勇敢跨越过去,毅然跳脱原本舒适或令你感到麻痹无力的生活圈,迈开步伐,突破过去自己设下的旧框架,珍惜眼前的一切,并静心关照整个发生的过程,勇于接受“更豁达的思维”。
这样不仅能淬炼出心智的耐力,更能激发灵识的变频功率,在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中脱颖而出,展现更耀眼、光彩夺目的自己。
生命就是籍由轮回重新体验,再次从课题机会中学习的一个过程。
但通常世人忘了我们轮回此生的初衷,入戏其中无法自拔,汲汲营营追求未曾体验过的人事物,而忽略眼前已经拥有的美好和幸福,直到终老仍因欲望无法满足而埋怨命运,人生落入“好还要更好”的怪圈之中,彻底遗忘了此生是再一次的学习。
“轮回”是生命最绝美的机制。利用“再来一次”的机会,去完成你尚未完成的课题,并籍由“重新体验”,更深度地领会你存在的价值。而“爱”就是推动一切力量的源头,紧紧连接着与你前世有关的人,彼此约定来生再见。
任何人来到你的生命中,都是前世的约定,相约在来生经由再一次的机遇和关系彼此学习。在此过程中能警觉到自己的内心的冲突、不安、执着、痛苦、依赖等,直到安下那颗心,就算一个阶段的完结,再从中体会出爱和接纳的真谛,就是“圆满”的开始。
倘若你在与人互动中无法忍受别人看轻的眼光,面对这样的内心冲突,除了看透情绪,别无他法。
要认清,当你认为自己被看轻的同时,其实是有着不信任自己和自责所造成的情绪。
不过,大部分人会选择压制来隐藏自己的感受,或者选择以愤怒来平衡、发泄心情,但是,这两者都无济于事,反而扭曲了善解的心念,对外界更会逐渐产生敌意。
在生命中遇见的所有人,必然是久别后的重逢。彼此相约带着“爱”再度前来,并赋予自己重新选择的机会。
任何关系,皆是籍由缘分的“发生”形成“机遇”,让双方在互动过程中重新学习及体悟,使前世难以克服的问题透过今生的再一次调整与对待,解开一个个前世遗留下来的心结。
一切的有缘,皆与前世所有关联且相互对应,也许,前世的父母,是你今生的子女,上辈子的情人则为你今生的妻子等等。曾深爱过、怨怼过、遗憾过、不舍过的人,一一转化成不同的关系与角色,出现在你的周遭。此生,如何把握住你的遗憾的,如何扭转曾怨怼过的,改变的契机,往往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缘分,在于你的转念之间
缘分,总在冥冥之中牵引着你我,而久别后的重逢,似乎就在转眼间发生。
在面对亲人离世时,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往往被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绑架,也遗憾自己没有珍惜曾经的幸福,陷入想做什么、却又无从下手的矛盾情结里。
而前世今生的“缘分”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它让我们知道“死亡”并不是消失,只是离开今生前往下一世去学习。与其继续难过地思念,不如把这份伤心转化成一份祝福,会更有价值。
困境和沮丧不是来毁灭我们的,而是激发出勇于面对事件的自信,重新修复内心的恐惧。跨越了,一切都会雨过天晴。
此生的相遇,不仅是我和你的约定,周遭遇到的人,从爱情、亲情、手足之情,乃至一切有情,都是一同想约而来,无人例外。如何从不同的“互动关系”中,找到更懂得去“爱”他人的方式?如何用更豁达的心来面对与丰盛生命,进而踏上充满自信的崭新人生旅程?一切的经历,都是别具意义的学习!
“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足以唤醒沉睡中的人们,重新张开紧闭已久的心灵之眼,找回对这个世间的热爱,以积极开阔的态度体验一切,让生命闪耀出许多令人惊艳的火花。
带着爱,你会发现: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物,也能像装设了隐藏的LED灯一般,在你面前闪闪发光。即使走在每天行径的街道上,都会像置身国外旅行般轻松悠闲;见到熟悉的朋友,在平凡的互动中,也能轻易觉察每个人脸上洋溢的温暖无邪笑容。
爱,是让万事万物变得更加美好的放大镜,让我们把心聚焦在每一个幸福的当下,并彰显出你千里迢迢来到今生的意义和幸福。
错误是机缘
我们都遇过同样的错误经常重复发生,除非能意识到问题的深层核心,否则只能在无限循环里继续错下去。“错误”的意思并不是指“不对”或“很糟”,而是来自面对问题的“疏忽”或“漠视”,让我们的心停滞不前,无法“顺畅流动”,阻碍了心灵朝更广域空间拓展的力量,久而久之,更会对生命失去“信任”。倘若这份“无法信任”发生在人际关系上,日积月累后,就只能活在因生命未尽而勉强活着的意识形态框架里,终其一生对自己与他人无感、麻木、冷漠;若对特定人事物持续抱持着这份“无法信任”,久而久之,会产生焦虑、敏感、强迫、控制的倾向,或是因为过度焦虑而逃避,陷入一切都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浑浑噩噩状态中。
从疏忽到漠视再到无信任感,经过时间累计会变成“习惯”,让已经存在的问题更难以被意识到。而当发现错误想要及时改正时,又会感到挫折重重,因而把“好难改”或“我努力”挂在嘴边当借口,逃避“习惯性”带来的作用力。人性向来喜欢轻松、愉快,面临问题和瓶颈时,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和可以回避闪躲的捷径,因而造就了得过且过的生命态度,让人生缺乏挑战与突破,也因此失去了价值感和动力。
前世养成的“认知”和“惯性”就是一种力量,也称为“业力”,业力有正向和负向两类,会随灵识带到今生,再次被开启。人们可以从正向的“好”中淬炼出珍惜,从负向的“坏”中撞击出蜕变,再从好和坏里“脱颖而出”,学会接纳正、负两种能量,使你的心变得更豁达、自在。
信任是爱的基础,不论亲情、爱情、友情皆是如此。所以,当你心中有了“不信任感”,就给不出任何爱,更不可能从中获得幸福感。如果不学习转念,习惯性的“不信任”会摧毁你的幸福感。
在所有充斥着不信任的关系之中,必定存在着深不见底的“爱”,只是被主观的认知及误解掩藏了。未来或来生,那份沉睡的爱,势必会被唤醒与逆转,但如果你愿意,今生就能开启这扇转变之门。
缘分,如同时空与时空之间的连结,犹如轻风,难以形容,时而像感觉,又似是注定。它的存在,却深深影响你一生的机遇,带着你走入更加丰盛的生命。
缘分,是无声无息地到来,它在你下判断之前早就先有了“定见”,引导你作出抉择。
前世种下缘和分,今生有缘有分,才能得到意向中的结果。
人,看似有自主意识可以主导生命,但其实深受前世的惯性影响。见到前世无法获得满足的事物或受到惯性作用时,当事人会把前世时空和现在时空的感受连在一起,也可以说是活在未满足的情绪里,此时无法以理智说服或抑制。这就是“今生课题”,就是让某种行为反复发生,以从中警觉、体悟,进而逐渐升华心智。
前世情,今生续
今生相爱,是要完成前世留下、未爱完的遗憾,学习走入彼此生命里倍加珍惜。倘若缘尽无法继续,更该大步向前迈进,前往幸福的下一站。
前世约定的缘分,让你和心爱的人能在同一个时空相遇,并在时间的催化下,从陌生人变成朋友、情人或夫妻,继续前世未完成的情感与承诺。
老天给了你最甜蜜的“开始”,但在相处的过程中,倘若无法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一味认定:“深爱我的人,无论我怎么对待他,对方都应该永远义无反顾地完全接纳我。”这种观念势必导致你在未来尝到分手或离婚的苦果,也会让你成为浑浑噩噩、糊里糊涂的“爱情流浪族”,无法理解另一半长期处于压抑之中,或深藏着许多无奈的情绪。
所有夫妻或情人,皆是从陌生人开始,这也意味着双方有可能回归原本陌生人的状态。一切的造化,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用心”对待。
觉察你的情绪
人生中让我们看不顺眼的人或事,其实是反映出我们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地方。
如果内心没有冲突和相对应的冲突点,谁能让你不安?
我们总是误以为问题发生在自身以外的世界,所以习惯性用各种“手段”控制外界的人事物,好让自己心理的不安、焦虑获得“舒缓”。这方法看似有效,但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操控这个世界符合我们的期待,于是冲突和挣扎会反复上演;当内心拉扯久了、疲累了,就会再次怪罪他人,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问题还是会回到自己身上,由自己来承担。殊不知,一切的不如意,都是由内心升起的。
处理好内心的冲突,就能更自在,生活和不如意的情况便随之而转。心情愉快也会让别人愉快,而不控制他人、自己的心轻松舒坦了,甚至会顺势影响和启发对方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善用“减法”,让心灵先获得宁静。内心出现任何烦恼时,每多一个想法就犹如多一个“加号”,一直累计下去,永远难有解决或释怀的一天。首先,应该整理、分析自己的烦恼,然后平静地回到事件本身,用安定的心念重新看待问题。
当“心”回归平静,我们原有的“观照觉察”本能就会随之平稳自然地产生。持续练习,用第三人称“观察者”的角度看待自己,每一天都会有满满的领受。
运用“减法”,舍去与放弃内心所有多余的“担忧”、“恐惧”,将力量和焦点回归事件本身,同时以平静的心念重新检视、分析,我们便能轻而易举地面对、解决问题。任何意图改变外界人事物的方式,只会限制、压缩心灵自由的空间。整理自己的“心”,永远比整顿外界更有效果,也更有帮助,不仅增长了自己的智慧,也提升了生命的“甜度”。
凡是曾逃避过的“困境”,未来必定会再次出现,或者到来世再重新学习。
分别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有缘来时应珍惜,无缘去时应祝福,让爱继续无止境地延续下去。
生离或死别不是失去,反而是一种获得。人生中能让你真正“拥有”的不是外界物质,而是内心深处那份恒定稳固的踏实与心安,那才是最有力量的存在。
我们曾经失去,也许是父母的爱,或是亲人、宠物过世,抑或和情人分手。愈是喜欢和深爱的对象,分开之后愈会让我们难过,而这种痛苦的感觉,源自我们内在匮乏、带有不甘和缺憾的心念,反映出成长过程中曾被遗弃的创伤点。当创伤再次被唤醒,聚焦在“失去”的情绪里,便会让这份痛苦加倍以至于需要更多时间去稀释、淡化。
时间无法真正抹去伤痕,仅能淡化情绪反应,最核心的问题并没有被转化。当再次遭遇相似的情境,受伤的感觉又会像被引燃火药般,一发不可收拾。面对“离别”“被剥夺”“被舍弃”等令人伤感的剧情时,应该让自己进入爱里,并给予对方“全然祝福”的心念。如此反复练习,就能从伤痛中破茧而出,蜕变出平静且充满“爱”的意念,不论灵识或心智,都能因此获得更强大的勇气和能量。
亲子缘分
孩子,是前世与你缘分最深的亲人,相约今生带着“爱”而来,从互动中启发彼此,在磨合中激荡出更美好的亲子关系。
非黑即白的二元1判断和一板一眼的个性,是造成亲子问题的主因。对待孩子的过程中若失去“弹性”,不是忍让妥协,就是否定反对,这两种极端的方式都无益于教养。
我们能做的是陪伴、倾听,在过程中引导他仿效父母的行为,学会基本生活能力,以及如何于他人应对、相处。等孩子年纪更大时,教育他时只需提供分析和建议,而不要指挥、控制孩子,让他逐渐学会自立,学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果你认定孩子“不懂”,就创造了一个“他永远都不会懂”的处境,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贴标签。孩子很在乎很看重父母对他的评价。
今生之所以会扮演父母的角色,必然有一个“如何表现爱”的课题要学。以往,我们以为,一味地付出、叮咛、要求、鞭策、保护和协助,就是爱的表现,其实反而造成更多问题1。一味地付出,久而久之,会让孩子缺乏感受,逐渐成为不懂付出、不知负责的人;过度叮咛会成为他们的负担,要求也容易变成压力;至于鞭策,只会让他们1感觉被压迫,认为所做的一切只是被迫完成父母的期待;过度保护反而扼杀了他们心智成长的机会和空间,过多的协助则会让他们养成凡事依赖的习惯。这些结果都不是我们希望的,但是在父母不经意2的对待中,孩子被迫成为1那样的孩子。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得以展现自身特质与竞争力,进而发挥专长及价值,贡献给社会。
爱,就是辅佐孩子完成他自己。用这样的方式去爱,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成长,你会放心,他也会对父母怀抱感激,因而形成良性互动。
孝道不是要教的,是由内心自然产生的;礼貌也不是透过学习得到的,而是在和他人实际互动过程中,以诚恳的言语和行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你的一份改变,会创造孩子五分的成就。
教育是外行人说的话,孩子永远不想理会父母的说教,只会从旁观察父母的行为、情绪,进而模仿。从轮回的角度看,他们今生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孩子,前世必定有着深厚的基础,籍由投胎让彼此再次经由互动、相处一同成长。看似我们在养育孩子,其实,他们也在激发我们的心智,在一次次的磨合中拓展我们的心灵空间,将狭隘的私爱转化成无私包容的真爱,产生更圆融的智慧。
做父母的,对孩子的付出和协助只要两成,其余八成让孩子自行完成;担心也只需两成,剩下的八成一样让孩子去学习承担。我们调整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孩子是老天赐予的礼物,为的是帮助父母拥有更豁达开阔的人生,而非整体庸碌操烦子女过日子。
用陪伴、倾听的方式带领孩子丰富他的人生,父母只要负责给予鼓励和掌声。一个家,最重要的是能经常传出悦耳的欢笑声,透过温馨的交流,相互感受存在彼此心中的那该,这才是亲子关系中最难能可贵的宝物。
其实,爱不爱孩子的定义,跟打骂与否并无绝对关联,而在于我们能否放手,给予足够空间,让孩子真正学习独立。
“陪伴”孩子成长,才是为人父母者最重要的使命,倘若孩子在过程中遭遇“挫折”,此时该做的是鼓励孩子不轻言放弃,给予最大的支持力量,引导他们再一次去面对及处理问题,产生更多勇气与信心,而不是一味地呵护、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而“放手”与“放任”的差异,在于父母是否做到陪伴和鼓励。“放手”则是尊重孩子的特质,并适时陪伴、倾听、关心和鼓舞,引导他们学习客观评价,最后将选择与决定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完全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
一个家最需要的,不是无虑的金钱与优渥的物质生活,更不是孩子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而是经常洋溢着热闹、喜悦的欢笑声。
找回人生最后一块拼图:爱自己
所谓人情关系,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条件接纳或尊重他人,等同于接纳了自己的情绪;而爱自己的情绪,自然就会接纳他人。
人之所以有情绪,皆源自于内心的冲突。倘若我们愿意完全地接纳自己,情绪便随即找到归属与出口,不再起伏摆荡。
爱上并接纳每一种情绪,以及它们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爱,胜过任何言语和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包容、囊括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