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暴力》,我是充满强烈地好奇阅读这本书的。很想知道,情感暴力是如何界定的?它是如何发生的?它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应该如何抵制情感暴力?如果是情感暴力重度受害者,应该如何改变自己,以便更好得生活下去。带着这些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
《情感暴力》作者是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加藤谛三,书中作者结合具体的案例,从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实际的解决办法三个方面来论述,并告诉我们如何爱和被爱。
本书共分为三个大部分,但是三个部分的内容里基本都穿插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心理机制和解决办法。相对来说,解决办法这一块的内容比重较小。
何为情感暴力
情绪暴力是指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亦即隐藏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虐待、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
情感暴力的特征
用不愉快的感情束缚别人,在心里疗法中被称为代用感情。
完全的自我牺牲,站在道德至高点,通过语言进行防御性攻击对方,给对方强加上负罪感。
不讨论现在发生的事情,总是说已经不可能反悔的事。
在自己犯错的时候,绝对不会认为自己错了。
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心而付出行动。
不管多小的善意,被要求付出善意的时候,对方正在对自己使用情感威胁。
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中一定充满矛盾。
通过负面性的打击言语来刺激孩子。
你这样子我真的非常失望。
只要你们幸福就好,做母亲的我怎样都可以。
我明明都这么努力了,你为什么不领情。
那个时候你要是和我说了,我就会帮你做了呀。
请严厉地批评我家的孩子。
看着妈妈为难是不是很有意思?你是在故意为难妈妈吗?
不要因为这样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
你不信任我吗?
以上这些话是不是都耳熟能详,估计我们绝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是在这种情感暴力下长大。即便是现在科学教育已经渐渐地深入到年轻父母的观念里。但在我们传统的意识里,孩子取得了一点成绩或者进步是不能表扬的。认为如果表扬了,孩子就会骄傲自满,就会退步。还有些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会夸奖别人家的孩子,用夸奖别人家孩子的方式来虐自己的孩子。我们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励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发展,更好的生长,殊不知这却是在害他们。在孩子个人自我价值尚未形成阶段,是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帮助,而不是打击来建立的。很多话往往是不经思索脱口而出的,但对于听者来说,却可能是致命的。所以作为父母,面对孩子定要时时提醒自己,是不是又居高临下的指责孩子而不自知了。要知道,情感暴力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
受害者和加害者,其实都是人格不健全的。加害者需要通过情感暴力别人来补偿自己的心理缺失。不能通过自己来实现自我,通过束缚别人,来实现自己对别人是重要的。加害者,通常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通过委婉的,甚至是比较好听的话来表达出来,一方面道德约束,另一方面推卸责任。让受害者无法也无力辩解。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会导致无视对方的人格、无视对方的界限、无视对方的需求、无视对方的想法、无视对方的发展等等问题。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产生无价值感,否定自我。从而不能形成自我,需要从外界来吸取肯定。而人的社交能力不仅需要听到语言的内容,也需要能够正确识别对方没有在语言上表达出来的东西。长期在情感暴力下生长的人,会失去了辨别非语言信息的能力,不能用心地去理解别人的意图,自我否定,急需别人的肯定来实现自我。表面上很平和的样子,但内心其实常常感到焦虑,无法熟睡,并且对批评很敏感。稍微被说两句就容易生气。如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父母的感受、意见不一样的话,就会感到恐惧。于是,在顺应对方的要求中渐渐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感受与意志。
解决办法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要学会用心去看,并养成习惯。重新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要认识到只有和狡猾的人、榨取型人对抗、战斗,才能真正改变自己。人活着的最大义务就是让自己幸福。学着找到真正的自己。克服恐惧依赖症,消除自己心中的恐惧感。
从空间和心理上,远离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情感暴力的发现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加害者能够常常省视自己的内心,也需要受害者能站起来反抗加害者,从而建立起健全的人格。而对于轻度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比如在我们这种传统文化里关于教育孩子的思想观念,父母对面幼小的孩子,定要时时小心,因为情感暴力的话语,常常会是无意识地脱口而出。特别是父母长辈,看到年轻一代在教育孩子时,时时夸奖。总是语重心长地劝导,不能这样宠着孩子,会被宠坏的。而自己却时时对孩子说着,为了你,爷爷奶奶在付出;为了你,爸爸妈妈在努力挣钱给你用。他们的心是好的,但效果可能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好。如作者说的,这种披着善意的外衣,在情绪上虐待子女,却深信自己是爱着他们的。这是最不易发现,也最具有杀伤力的。既然是真爱孩子,那么还是从孩子的角度和需求出发,来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爱,而不是用于满足自己需求来施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