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义》 24/33

看了越来越多的书才发现,其实很多书讲的都是同一道理。没错,世上哪来这么多道理呢?有人说,知道了那么多的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道理不需要多,重要的是,怎么运用这些道理去做事。同样,事情也不需要做多,专心做好那最重要的一两件事就好。

更少,但是更好

这周在熊猫书院看《精要主义》。本书的核心理念是“更少,但是更好”。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像整理衣橱一样,对人生进行断舍离,放弃非精要的目标和任务——即那些与我们核心目标相关程度不高的事情,给真正重要的事腾出空间和时间。看了吗?《断舍离》:留下最需要的事物。

翻来之前阅读《跃迁》的读书笔记:做更少但更好的事。专注于做高价值高优势的事。正如《击打的科学》里说到“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击球手,你必须等待一个好球。如果我总是去击打甜蜜区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入选棒球名人堂。”原则一: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原则二:思考差异化优势。原则三:从身边的头部做起,从鸡头变成凤头。

是不是都是一个理?

边界意识

《精要主义》提到:我们可以平易近人,但不可以毫无边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婆媳问题也是因为边界不明造成的。比如育儿观念的纠纷,很大一部分是权责边界不明造成的。如果从一开始就明确父母是带孩子的主要责任人,婆婆是在帮媳妇带孩子,那么就可以明确,当观念发生分歧,听孩子妈妈的。这样的共识能减少很多纠纷和怨言。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明确各人的权责范围和界限,大家都遵守这个界限,人际关系会简单很多。

如果我们不给自己设定明确的界限,别人会在逐步的试探中不断侵蚀你的生活、时间和精力,最终让自己沦为没有底线的人。

《过犹不及》中提到“个人必担当自己的担子。”每个人都有只有他自己可以担当的责任。而有些是"重担"。"重担"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忙。当别人把"重担"误认为只是"每日的担子"而拒绝别人的协助,或是把"每日的担子"当做重担而以为自己可以不必挑负的时候,问题就产生了。不是导致永无止境的痛苦,就是产生不负责任的行为。

看,是不是同一个理?

封面

懂得道理,还要去实践道理,这样才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果你说太长看不完,就对了,这是一周的读书内容,每天十分钟,五天看完很轻松! 目录 《精要主义》-精读 Day 1...
    超姐666阅读 6,433评论 0 13
  • BY刘安娜160722 读书一部分是为了学习,一部分为了自省,一部分为了满足虚荣心。所以当大家都在读的时候,难免觉...
    进击的刘安娜阅读 6,028评论 16 32
  • 四月天,总是湿漉漉,春雷响,细雨绵,潮湿的衣服鞋子,湿嗒嗒的雨伞,让人莫名有些狼狈丧气的感觉。但这样的天气,思绪也...
    阿卞阅读 2,669评论 2 3
  • 这个数据远超我所想象。在我的潜意识里,也就应该有50多个公众号。 粗略的浏览了一遍我把它们归为了8类。 传统媒介自...
    杨同学的同学阅读 5,447评论 7 20
  • 信任这件事情很奇妙,你不知道它从何而来,不确定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是就是这样慢慢的,建立起了信任。 我能够信任别人,...
    星酉林夕阅读 3,04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