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的救命之恩

逛超市时,总能看到些包装上印着“零添加”、“纯天然”字眼的食品,字大如斗,透着股子“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傲娇劲儿。这玩意儿就像给食品穿了件“道德外衣”,引得消费者趋之若鹜。殊不知,“天然”这顶帽子,戴在食物脑袋上,未必就等同于“安全”或“健康”,有时候还可能是个坑。

首先,“纯天然”意味着它可能带着大自然原汁原味的“馈赠”——天然毒素。发芽土豆里藏着的龙葵素,足以让你体验一把什么叫“食物中毒”;没炒熟的四季豆里潜伏的植物凝集素,也不是什么善茬;更别提那看着水灵灵的杨桃,对肾不好的朋友来说,里面的杨桃毒素简直就是颗“甜蜜的炸弹”。大自然这位“厨师”,可没考过食品安全证,它的“作品”里夹带点私货,再正常不过。

其次,“天然”的食材,成长环境可不一定是“桃花源”。土壤里的重金属、空气里的污染物、灌溉水里的脏东西,都可能顺着食物链,一路畅通无阻地溜达到你的餐桌上。你以为吃的是“天然”,没准还附赠了点“工业文明”的副产品。

再者,人和人的肠胃,对“天然”的耐受度也天差地别。有人生啃大蒜吃的美滋滋,有人沾点花生酱就休克。这体质差异,让“纯天然”的健康光环,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好了,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那个被妖魔化已久的“坏蛋”——食品添加剂。诸位看官,且慢开喷!添加剂这玩意儿,在人类对抗饥饿、腐败与微生物的漫长战争史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沉默的救世主,而非十恶不赦的反派。

想象一下没有它们的日子:

没有防腐剂,你的面包、香肠、酱油、果汁……可能在你拎回家的路上,就已经被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阪崎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黄曲霉、黑曲霉、棒曲霉、赭曲霉、肉毒梭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蜡样芽孢杆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这份名单长得能当《死神来了》的演员表)这些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的“天然”微生物们,欢天喜地地开起了腐败派对。它们中的许多位,可是真能要人命的狠角色!

增稠剂、乳化剂?没有它们,你的冰淇淋可能化成一滩甜水,你的沙拉酱油水分离得像闹离婚的夫妻,口感?不存在的。

你以为加防腐剂是害你? 这逻辑清奇得,堪比担心消防栓喷出的水会淹死火。请转动你们聪明的大脑壳想一想:防腐剂、杀菌剂的存在,恰恰是防止你被更凶残的“天然杀手”干掉的屏障啊!

野外求生,喝生水?明智的做法是丢一片消毒剂进去,杀灭水里那些看不见的“天然”小恶魔。靠“纯天然”的肠胃硬扛?那是赌命。

热天买块肉,等你慢悠悠烧好水准备处理,“纯天然”的腐败进程早已捷足先登,肉臭了。

爱吃杨梅?知道里面可能藏着的果蝇幼虫吗?那还是相对温和的“天然”小生物。在有农药的今天,大米面粉放久了照样生虫,蔬菜水果里的“天然住户”更是种类繁多。

“纯天然”现挤牛奶?听起来很田园牧歌吧?挤了就县喝,它足可以让你365天,天天体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畅快(腹泻),这还得是运气好没感染更严重的致病菌。

所以,请在心里为它们立块功德碑: 农药(控制病虫害)、防腐剂(抑制腐败菌,延长安全食用期)、外加超高温灭菌和超低温冷冻(物理杀菌保鲜)——这些现代食品工业的“组合拳”,才是你我能安全地大快朵颐、免于被“天然”微生物送去见阎王的头号功臣!

当然,添加剂也不是糖豆儿,吃多了肯定不行。但老祖宗早就说过:“两害相权取其轻”。离开剂量谈毒性,纯属耍流氓。砒霜是毒,用对了量也能治病;水喝多了还能水中毒呢!合规、合法、达标的食品添加剂,其风险与它为我们抵挡的“天然”微生物大军和腐败带来的巨大风险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别再被“零添加”、“纯天然”的标签晃花了眼,就急着把添加剂打成十恶不赦的妖魔。它们的存在,是人类智慧在食品安全领域筑起的一道不那么完美、但绝对必要的防线。在追求“天然”的浪漫幻想之前,先感谢一下这些默默无闻的“化学卫士”们,保住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肚子和性命吧。毕竟,活着,才有资格谈健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