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圈代表着我们的原生家庭,什么也不做,也会彼此接受和爱护;朋友圈则需要自己因为自身的价值才会被认可和有条件地接纳。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晴
第四季《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关于《亲戚不把自己当外人,要jue回去吗?》这一期,我看了三遍。
其中,最触痛我的是辩手刘楠说的一句话: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亲戚已经不是我们社交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亲戚不把自己当外人,你不来往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了。
这句话特别触碰我的原因是:在现在的年代,亲戚是我的社交圈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组成部分。
这里的亲戚主要是指姨姨们、姑姑们和她们家的孩子们——她们的孩子和我年龄差不多。除了我之外,他们都在老家工作,或者公务员,或者干农活。而我是唯一一个出来读书读到硕士并且在大城市留下来的,所以,我的亲戚们,无论是长辈还是平辈,都和我不是一个圈子的,但是,他们确实是我微信沟通最为频繁的群体。
这意味着我在社交上的懒惰和无为。没有亲缘护法的天然形成的联盟,我都没有走出去,通过努力让别人接纳我,喜欢我,认可我,愿意和我长期做朋友。
蔡康永说:我们人生力争上游,争取的是不断增加我们的选择权。而所有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人,亲戚是没有经过我们选择的群体。
我沉浸在亲戚圈里,一是因为这些亲戚们看着我或者陪我一起长大,对我特别好,心理上感觉特别亲近和安全,我知道他们不会伤害我;二是因为除了她们,我现在也没有别的朋友。我想这两个也是互相为因果的。
我不知道像我这种情况的人多不多,就是你最好的朋友来自己于自己的亲戚圈,或者是你爸妈,或者是叔叔家的哥哥,只有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你才会无话不谈,心不设防,遇到问题会第一时间找他们,哪怕得不到什么有效的建议或者资源支持,最少能够得到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
以前,我和我的表妹常常形影不离。我比她大四岁,她有问题总会给我打电话问我的意见;而我呢,工作中什么失意的地方,也会找她抱怨一下。我在上学和工作期间,因为喜欢独来独往、一个人独处,所以,没有花费精力寻找其他的朋友和建立友谊。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如果一定必须要有朋友的话,那么朋友,有表妹一个就够了。和表妹之间,因为有着亲戚这一层的关联,无论两个人发生什么冲突,感情都不会崩掉。其实,单看个性的话,如果没有血缘关系,我和表妹不可能成为朋友。但是,因为是亲戚,还一起长大,所以,自定义为“朋友”,并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以及自觉永远不会得到背叛的安全感。
几乎同龄的青年们,因为亲戚的天然纽带以及自带的血缘之爱,相互之间成为接触较多的朋友,省掉了很多陌生人之间成为朋友所需要的磨合和考验,没有培养起和非亲戚类的人做朋友的能力。
两年前,表妹得了重病去世了。我在世上唯一的“朋友”离开了,我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陷入了孤独之中。在四面孤独的窘境下,我开始寻找身边的人做我的朋友。此时正值我跳槽到一家新公司,面对新同事,我主动和同事沟通,表示友好和善意,提供帮助和支持,我能明确地感受到自己那颗红心“我想和你做朋友,我们不仅可以聊工作,还可以聊聊工作之外的事情”。但是,工作场合首先不是来交朋友的,其次,朋友也不是短时间可以促成的。它是起码两个人经过频繁的接触,鉴于两人性情相投,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宽容,同时还要接受价值观或者为人处世上的考验。我现在依然没有朋友,而我妈我姨我姑是我唯一的电话沟通对象和微信聊天对象。
因为太过于孤独和渴望友情,所以我开始重视朋友圈的建立和维护。我会选择朋友,不会“饥不择食”。因为之前从来没有过,反而对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朋友特别清楚:价值观相投,聊得来,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亲戚们虽然不会伤害我们,也可以提供帮助促进进步,但是我们需要朋友圈这样一个地方,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品格、性情和能力而非血缘决定是否接受自己,同时考验自己,让别人决定是否愿意持续和自己做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自己会因为没有天然屏障在品性上得到更大的进步。
如果你最好的朋友是你的家人,我建议你走出亲戚圈,建立朋友圈。亲戚圈代表着我们的原生家庭,什么也不做,也会彼此接受和爱护;朋友圈则需要自己因为自身的价值才会被认可和有条件地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