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的京城,“水利防疫司” 的庭院里飘着桂花的甜香,案上摊开的全国水利防疫地图却透着紧迫 —— 江南、西北的站点已连点成线,唯有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一带,因台风频发、海侵不断,“水利防疫天网” 尚未完全织密。叶长青手指划过地图上的泉州湾,眉头微蹙:“东南沿海每年秋台风都要毁了不少堤坝,今年若再遇海侵,海水倒灌污染淡水,疫情怕是会比西北热病更难控制。”
话音刚落,福建知府的急报就递了进来,李砚念得声音发颤:“大人,泉州湾测得超强台风‘海葵’,预计三日后登陆,目前沿海水位已超平日两丈,部分海堤出现裂缝;更糟的是,近海红树林被士族砍伐种盐田,海水倒灌毫无阻挡,百姓们还在观望,不愿撤离!”
叶长青心头一紧,东南沿海的危机比预想中更棘手 —— 台风的破坏力远胜旱蝗,海侵带来的咸水污染,会让百姓瞬间失去饮用水源,若再叠加疫情,后果不堪设想。他摸向怀里的文心宝卷,淡蓝色微光骤然明亮,新解锁的 “辨海” 之力顺着指尖蔓延 —— 他能清晰感知到台风的移动路径、海堤最脆弱的段落,甚至海底红树林根系的分布,“辨海” 之力还提示:泉州湾的老红树林区虽被砍伐,仍有残存根系可快速培育,能过滤咸水、固堤护岸。
“李砚,立刻调派三样东西:一是江南水利学堂的‘台风预警仪’(学子改良的西洋风向标与海浪监测器),二是西北深井工程用的加固木桩,三是太医院的‘海盐净水方’(用明矾与甘草过滤咸水),由漕运加急运往泉州;再通知沿海各水利防疫站,提前储备淡水与防疫汤药,组织医官待命。” 叶长青语速极快,又看向东宫方向,“你去请太子殿下 —— 此次沿海救灾,需他主导居民转移,这既是锻炼,也是让他明白,‘仁政’不仅要救内陆百姓,更要护沿海苍生。”
太子很快赶来,手里捧着他连夜整理的《沿海抗台策》,里面不仅抄录了宋代 “植柳固堤” 的古法,还画了 “红树林育苗图”:“叶师傅,我查了典籍,红树林的根能挡海浪、滤海水,咱们可以在海堤外补种幼苗;另外,我还想让学子们用预警仪帮百姓预判台风,这样大家就不会再观望了。”
叶长青接过策论,眼中满是欣慰 —— 太子已从 “参与实务” 成长为 “主动谋划”,这正是 “仁政传承” 最好的模样。
两日后,叶长青与太子带着学子、物资抵达泉州湾。刚到海边,就见浑浊的海水拍打着斑驳的海堤,几处裂缝正不断渗出咸水,远处的盐田里,士族们还在指挥佃户收割海盐,对岸边的预警旗视而不见。“叶大人!太子殿下!” 福建知府陈大人满头大汗地跑来,“盐商黄老爷说海堤加固会占他的盐田,不仅不肯让地,还说台风是‘海神发怒’,撤离是‘亵渎神明’,百姓们都被他唬住了!”
叶长青没急着找黄老爷,而是带着太子与学子们登上海堤。文心宝卷的 “辨海” 之力让他精准指出三处即将垮塌的段落:“陈大人,立刻组织工匠,用西北的加固木桩在这三处打桩,再铺上竹编与糯米灰浆;学子们带着预警仪,去各村寨演示台风监测 —— 告诉百姓,这不是海神发怒,是能提前预判的自然现象,早撤离就能保住性命。”
太子则拿着《沿海抗台策》,找到黄老爷的盐田。黄老爷正坐在凉棚里喝茶,见太子来了,才不情不愿地起身:“殿下,这盐田是我黄家三代基业,加固海堤占了田,我今年的损失谁来赔?”
“黄老爷,你可知去年台风毁了海堤,你损失了多少盐田?” 太子将策论递给他,指着上面的灾情记录,“去年海侵,你的盐田被淹了三成,百姓们没了淡水,还爆发了痢疾,你卖盐的钱,还不够你请医官的费用。如今加固海堤、补种红树林,既能护你的盐田,又能保百姓的水,这是双赢啊!” 他顿了顿,又拿出朝廷的补偿方案,“朝廷会按盐田亩产,补偿你两年的损失,若你愿意捐出部分盐田种红树林,还会赏你‘义商’称号。”
黄老爷看着方案,又想起去年的惨状,终是松了口:“好!我这就让佃户停工,配合加固海堤!”
解决了士族的阻挠,抗台工程全速推进。叶长青带着工匠在海堤薄弱处打桩加固,文心宝卷的 “辨海” 之力帮他避开了海底暗礁,让木桩打得又深又稳;学子们则背着预警仪,在各村寨演示 —— 当风向标指向东南、海浪监测器发出警报时,就意味着台风即将来临,百姓们终于放下顾虑,开始收拾行李,向内陆转移。
太子则带着医官与百姓,在海堤外补种红树林幼苗。他亲手将幼苗栽进滩涂,教百姓如何用稻草包裹幼苗根系,提高存活率:“大家看,这红树林的根能抓住泥沙,挡住海浪,等它长大,还能过滤海水,咱们以后就不用担心海水倒灌污染井水了。”
三日后,台风 “海葵” 如期登陆。狂风呼啸着卷起丈高的海浪,狠狠拍在加固后的海堤上,木桩与竹编组成的防护网死死挡住了海浪,只有少量海水从缝隙渗出,很快被工匠们用沙袋堵住。躲在临时安置点的百姓们,通过学子们的预警仪实时监测台风动态,看着海堤安然无恙,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可台风刚过,新的危机又出现了 —— 部分未加固的老海堤还是垮了,海水倒灌进附近的村落,水井里的水变得又咸又浑,百姓们看着浑浊的井水,急得直哭:“没淡水喝,咱们还是活不成啊!”
叶长青立刻带着学子们赶到村落,拿出 “海盐净水方”:“大家别慌,把明矾磨成粉撒进井里,再放一把甘草,静置半个时辰,水就能喝了!” 他还让学子们在井边挖了 “过滤池”,用红树林的残根铺在池底,让咸水先过滤再净化,效率比单用明矾提高了两倍。
太子则带着医官,挨家挨户检查百姓的健康状况。他发现一位老大娘喝了未净化的咸水,上吐下泻,立刻让医官喂她喝 “姜艾防疫汤”,又守在她床边,直到她退烧。老大娘拉着太子的手,眼泪直流:“殿下,您真是好人,比那黄老爷强多了!他只知道卖盐,您却想着我们能不能喝上干净水。”
与此同时,黄老爷也带着家丁赶来帮忙。他看着学子们用红树林过滤海水,又看着百姓们喝上干净水,羞愧地说:“叶大人,殿下,我以前只想着自己的盐田,忽略了百姓的死活,以后我愿意捐出一半盐田种红树林,还愿意出钱帮百姓修水井!”
一周后,泉州湾的灾情彻底平息。加固后的海堤完好无损,补种的红树林幼苗冒出了新芽,倒灌的海水被净化,未出现一例疫情,百姓们陆续返回家园,开始修复房屋、补种庄稼。陈大人拿着灾后统计册,对叶长青由衷地敬佩:“叶大人,您的‘水利防疫天网’真是太管用了 —— 预警仪提前避灾,海堤与红树林挡灾,净水方与防疫汤减灾,这一套下来,比往年少损失了九成!”
返程回京时,泉州湾的百姓们自发地在海边送行,手里捧着新晒的海盐、刚挖的牡蛎,还有用红树林果实做的糕点。一位渔民捧着装满鲜鱼的竹篮,递给叶长青:“叶大人,这是我们刚从海里捕的鱼,您一定要尝尝!是您和殿下,让我们保住了家,保住了命!”
叶长青接过竹篮,递给太子:“殿下,这是沿海百姓的心意,也是‘生态水利’与‘水利防疫’结合的成果。将来你治理天下,要记得,无论是内陆的堤坝,还是沿海的红树林,都是百姓的‘生命线’,都要用心守护。”
太子捧着竹篮,郑重地点头:“叶师傅,我记住了。将来我要让沿海的每一处海堤旁都种上红树林,让每一个村落都有预警仪与净水池,让天下百姓,无论是内陆还是沿海,都能安居乐业。”
回到京城,皇上在御书房召见了叶长青与太子。听着他们讲述泉州湾的抗台经历,看着陈大人送来的 “海堤稳固”“疫情为零” 的奏报,皇上龙颜大悦:“叶爱卿,你织就的‘水利防疫天网’,终于覆盖了天下!太子也越发有仁君风范,这都是你的功劳。朕决定,封你为‘太子太傅’,继续辅佐太子,让‘生态水利’‘水利防疫’的理念,代代相传!”
叶长青与太子躬身行礼,齐声应道:“臣(儿臣)遵旨!”
夜色渐浓,水利防疫司的灯光依旧亮着。叶长青铺开全国 “水利防疫天网” 的最终版地图,上面标注着从江南的稻桑堤坝、西北的深井防蝗带,到沿海的红树林海堤,每一处站点都闪烁着 “为民” 的微光。他摸了摸怀里的文心宝卷,宝卷的淡蓝色微光与灯光交织,书页上浮现出一行小字:“沿海御台侵,天网护沧溟,仁政满天下,百姓享太平。”
叶长青拿起笔,在地图旁写下 “天下无灾,民心归仁” 八个字。他知道,“水利防疫天网” 的建设虽已完成,但 “仁政” 的道路永无止境 —— 未来,他会继续带着太子、学子们,完善水利工程,推广生态治理,让每一片土地都能远离灾害,让每一位百姓都能感受到朝廷的温暖。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图上,照亮了天下的每一处角落。一场跨越沿海的 “抗台护民战” 虽已落幕,却为 “仁政安天下” 的终章,写下了圆满而坚定的一笔 —— 从此,无论是内陆的江河,还是沿海的沧溟,都有 “水利防疫天网” 守护,都有 “仁政” 的光芒照耀,天下百姓,终将共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