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夏族的形成
大约一百七十万年前,中国大地上开始出现了人类。
大约十三万年前,中国大地上的人类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大约四五千多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开始逐渐过度到父系氏族社会。
氏族,是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自然形成的最基本最初级的社会组织形式。
部落,由两个以上氏族组成,有自己的权力机关:部落议事会,负责处理部落公共事务。
部落联盟,由两个以上部落组成,最高领导人就是部落联盟首领。部落主要任务是负责对外战争。
氏族组成部落,部落组成部落联盟。
当时中国大地上有四大主要部落联盟,分别是北方的黄帝部落,西北的炎帝部落,东方的东夷部落(也称“九黎部落”),以及南方的苗蛮部落。
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为了多抢点适合耕种和放牧的地带,或者扩充自己部落的实力,经常发生战斗,大部落吞并小部落,大部落联盟吞并小部落联盟。
黄帝和炎帝在当时,都是相当具有实力的部落联盟。为了成为更强大的联盟,黄帝和炎帝发动了阪泉之战,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部落归顺到黄帝部落。
之后炎帝和蚩尤发生了冲突发动了涿鹿之战,炎帝无法抵挡,求援黄帝,炎黄联合将蚩尤给打败,蚩尤战死,东夷并入炎黄部落。这个就是华夏部落联盟的形成。
当时的人类已经学会了耕种,水利对于农耕来说很重要,对于部落联盟来说,除了对外战争之外,治水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公共事务。
到尧舜禹这一代的时候,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尧派遣鲧(gǔn)去治水。
鲧在历史上是第一个建造城郭的人,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不过他治水方面却不行了。他用建造河堤来堵水的办法,治了九年都没成,被新上任的联盟首领舜给处死了。
舜又派遣了禹去治水。
失败是成功之母,鲧是大禹之父。
没错,禹就是鲧的儿子。
禹在鲧的失败经验教训下,改用了疏导的办法,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规律,疏通了河道,让洪水流入大海。花了十三年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
人们为了感激他,尊称他为大禹。
因为禹治水有功,品德贤良,舜把联盟首领禅让给了禹。
禹当上首领之后,跟苗蛮部落联盟也打了一场,最后华夏联盟取得了胜利,把主要的部落联盟都给征服了,从此华夏部落成为了中原的主宰。
大禹治水期间,把天下划分为了九州。
这里的州,其实是高于水面的可以住人的陆地板块,这样的陆地板块有九个,所以称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大禹当首领之后,让九州牧上贡青铜,用青铜铸造了九鼎,象征九州。禹命人把九州图、名山大川、奇异之物刻在了九鼎上,并且把九鼎搬到了夏朝的都城。
九鼎就成了至高无上的政权的象征,成为了国家统一昌盛的传国宝器,显示了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后人也将争夺王权称为定鼎天下。
而九州,也成为了"天下"的代指。
之后九鼎也相继成为了夏、商、周的传国之宝。只可惜秦灭周之后就不知去向,至今仍然是个谜。
禹治水有功,促进了农业生产,部落联盟发展壮大,也为夏朝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
之后禹禅让益,但是禹的儿子启抢夺了政权,建立了夏朝。
之后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姬发灭商建立周朝,然后就是春秋战国,最后秦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后续大一统的思想根基。
夏、商、周、秦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后裔。
从黄帝部落联盟到华夏部落联盟的形成,再到九州的划分,再到九鼎铸造以及九鼎的传承,到秦一统天下,反应了华夏的统一的趋势,以及华夏大一统的历史基因。
二、华夏一词的来源
华夏这个词,是有来源的。
夏,在陕西的方言里面,有大的意思。夏者大也。周朝的人自称为夏,大概也是周人想要壮大自己国家的声势,产生号召力。
周朝为了便于管理国家,把土地分封给功臣或皇室子弟,周朝把这些分封出去的诸侯国也称作诸夏。
而华呢,在上古时代,跟夏是同音同义,可以互相通用(现在都有一部分的方言,这两个字的音是相近的)。
到后来,华、夏两词也有了引申之意。《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叫“夏”,中国的服饰很美,称作华。
然后到后期的文献,就逐渐把华夏两字合用,这就是上古的黄帝创建的部落联盟称为华夏部落联盟,以及后面的华夏民族的由来了。
经过了汉朝的强大,华夏部落也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但是原来的“华夏”没有消失,而是与汉一起使用,华夏人也就成了汉人。
三、中国一词的来源
中国这一个词也是有来历的。
1963年陕西出土了一尊青铜器,是西周王室贵族所作的祭器,上面有一小段话: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意思是:周武王把商朝灭了之后,就昭告天下:我已经占有了中国,在这里统治人民。
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出现“中国”一词的出处。这里的“中国”,是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
作为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文物,何尊成为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国宝,被认定为镇国之宝,极其珍贵。
珍贵到什么程度?以前1980年的时候,何尊都需要美国支付3亿元保证金才能运到美国展览,为的是确保何尊的安全,而现在都不给出境展览了。
何尊中的“国”字,在早期,“国”,还只是“城”的概念。先民们在农业发展定居下来之后,以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城里称为国,城里的人叫国人,城外近郊的人叫郊人。
一开始,国和国差别不大,都是各部落首领居住的城,到后面有些国发展较快,是好几个国的范围,大的单位就称为“邦”,小的还是“国”。
再之后有些首领占领了不止一个国,不止一个城,所以后面将部落首领主要居住的城市称为“国”,也就是国都。
天子拥有那么多国,他住在中央的国,中枢核心地位,在万国中处于中心的国,理所当然的就称为“中国”。
到后面,“中国”这一词就经常被使用,这个词也从中央的城市扩展到了所统治的疆域范围。
到宋代理学家石介,还作了一文《中国论》专门论述中国的: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四、华夷之辨
居住在中原地带的民族是华夏族,有农耕文明,是文明的中心。
而在周边的呢,比较落后,还是游牧民族,称之为蛮夷。
这个时候主要还是以血缘和地缘为标准来衡量的,目的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楚蛮的入侵,这是一种为了保护华夏族生存延续的思想。
随着华夏族的发展,跟周边交流越来越多,民间通婚,经济往来,以及征服的蛮夷地区越来越多,还这样区分就不合时宜了。
所以后来就以礼仪来区分华夏和蛮夷。
这里的礼仪是指《周礼》、《仪礼》、《礼记》以及《春秋》。
如果你认同我的这套东西,即使你原来是蛮夷,那我也会改变对你的看法,接纳你。
如果你不认同我的这套东西,即使你原来是华夏族的诸侯国,那我也会认为你是蛮夷。
这就是华夷之辨,是用来区分华夏和蛮夷的标准,也随着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
历史上的华夷之辨大概有三个标准: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服饰礼仪等文化标准。
当乱世之时,外敌入侵,华夷之辨就是强大的思想武器,能够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号召民众起来尊天子为中原之主,抵御外族政权,防止蛮夷乱华。
当安定之时,又是与外族交流的行为准则,确保用华夏的文明教化蛮夷文化。
五、中华文明的力量
认可你的文化,你就不是蛮夷,否则你就是蛮夷。并且,还能用这套东西同化你。
这不是耍流氓吗?这套东西有什么用?
实际上,用途可大了。
人类文明历史长达几千年,诞生了四大文明古国。
公元前31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诞生,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雅利安古典文明代替了印度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以后,古印度文明就断代了。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巴比伦文明诞生,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占领了古巴比伦,从此,他们代替了古代巴比伦,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古代巴比伦文明就此断层。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文明诞生,一共经历了31个王朝,之后先后被波斯人和希腊人入侵,三千年的法老时代就此终结,古埃及文明断层。
我们说其它三个文明断层了,不是说因为他们遭受了外来文明的入侵,而是因为他们的古代文化跟现代文明没什么关系,没有延续性了,当地的现代人看不懂他们的古代文字,不能追根溯源到,吸收不了多少古代的文化,只能作为考古文物。原住民的人也换过一大批,有些原住民被灭绝,有些原住民沦为外族的上层统治者管理下的所谓”贱民”。
中国能延续古代文明,除了地理等客观因素,还有就是文化能一直传承,有外族入侵,也会被中原文化给同化,都认同大一统,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都认同中原文化。文字虽然在演变,但是还能通过文字知晓古代朝代甚至上古时期的一些事。
即使有些不是华夏族,不属于炎黄后裔,也会被同化,认可华夏文明,融入中华大家庭。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历史朝代,外族入侵中原,建立了新的政权,也会认可中原文化,宣布继承了前朝正统,而不是新建立了国家。
有胡人血统的李世民,打下了天下之后,认李耳(也就是著名的老子)为祖宗,从而巩固政权,并学习中原文化。
满人清朝入关,奉明朝为正统,宣布自己继承了正统,并且虚心学习中原文化。
六、尾声
新中国建立以后,农业国的中国逐渐变成有影响力的工业国,不过文化并没有丢失,还是认同华夏文明,还是认同炎黄子孙的这一称呼。
当今世界,国际间交流频繁,人口迁移频繁。有些国家多民族融合在一块,时不时就来个种族冲突,宗教冲突,随时都能成为爆发社会动荡的炸弹。
中国怎么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怎么处理外来文化问题,古代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中国也做得很好。
从华夏民族的形成,到炎黄子孙这一身份的认同,以及中国三千年前就有“中国”一词的出现,中华大地的文化传承一直在进行着,即使有波折,有动荡,有暂停,却一直没有断层。
原文链接:三千年前,就有”中国”这个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