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生长的时代不同,对于那些纸质的书,那些手写的书信,分明是有所怀恋的。那个年代的诸多回忆里,也充满了手写的字,手写的书信,和书信承载的情谊。
那个年代,曾经家书抵万金。在寂寥的陌生的城市,是定期飞来的家书给了我无尽的安慰和暖意。
那年,十七岁的我,背上简单的行囊,告别熟悉的家乡到外地求学。年少离家的我,对外面的世界是有浓浓的渴望和期待的,离开简陋的乡村生活心中是雀跃的。但是,现实永远是骨感的,异乡充满了孤独感。即便有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关心爱护的老师,又哪里及得上自家窝窝的温暖,如何抵得过来自父母的爱。
回一趟家,很麻烦,即便大清早出发,沿路转车转船,转到自己的那个小镇时往往已天黑。如果路上时间没把握好或者错过其中的一班车次,便得在半路住宿。碰到有大风的日子,更不用说了,船班都是停航的。
那个时候,等候家书,成了我学习之余热切盼望的事情之一。值日生每次去门卫拿信时,总是孜孜不倦地等待,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分发信件。如有信件,那一天定是开心地,如没有,便有一份淡淡地失望,隐隐的失落升起。那时候,室友之间,如谁收到了家信,其他没收到的同学甚至会有所羡慕,偶尔也会抢着分享一下来自别人家庭的温暖。
父母忙,但也不忘经常性地给我们写信,哪怕没有那么多的新鲜事,父亲也会在信里尽可能地多写,家长里短,田间地头,只要是父母的来信,我都会一遍遍地看,几乎都能背下来了。有时夜深人静,想家人时,也会翻出旧的家信,默默地读着读着,浑不知已泪湿双颊。
手写书信的年代,还有曾经的那些笔友伴我走过青涩的青春年华,如今,书信不再,而你们是否安好。
那个年代,业余生活简单,没有手机没有各种现代化的玩意儿,也没有各种聊天工具交友平台,那时,我们的课余时间只有少数的几本书,还在同学们中间传阅。但那时,我们崇尚写信,用文字的形式通过绿色的邮筒来传递友谊,认识彼此。
我常在一些杂志中登的交友信箱中,凭着感觉找到那个我想写信的人,然后按照地址寄信过去。大多数都有回复,偶尔也有石沉大海时。彼此一来二去,大家就成了笔友,不定时地书信往来,友谊便在一来一往的书信中传递着。
如今想来也许有点儿不可思议,但那时和笔友写信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没有什么杂念,只单纯地述说身边的事,告知一些心中的想法,同时带去一个陌生而熟悉的问候。因为有好几个笔友通信,我会在平常节约一些,省下的钱就用来买邮票。
只是,笔友也和生活中的朋友一样,写着写着,有些就因为各种原因,慢慢地断了。他们陪我走过一段年少的时光,留给我一段美好的值得回忆的往事。如今,那些个书信早已不复存在,那些个曾经往来问候的笔友,也不知是否安好,是否能够岁月静好,是否也如我一样在某一天想起了那个未曾谋面的笔友。
青葱岁月,少女怀春,少年含情,用一张小小的纸条传递着心中的爱慕之情,手写的情书是那个年代的见证。
没有网络的连接,无法传递的爱慕之情,便幻化成笔尖的浪漫倾诉,用笔墨刻画出心中时常记挂的那个影像。不管是在午后的廊檐下,还是在黄昏的花园里,亦或是在静悄悄的晚自习,总有人在传递着那初初萌发的爱的纸条。
也曾为后桌的男生传递过纸条,也曾取笑过他的羞涩和胆怯,在一来一往中,眼见得彼此眉目含情,如含羞草般小心翼翼。心中也是为他们高兴的,只可惜毕业时,还是劳燕分飞,各奔东西。
那小小的纸条,那洁白的信笺,曾维系着多少少男少女的心中的梦,和对爱的期盼。那一笔一画用心写出的情书,即便是单调的文字的叠加,也是真情流出的笔墨。
如今网络时代,快捷又方便,电话音频视频满足了眼下快节奏的生活状态。手写的文字越来越少,手写的书信几乎不见了,想要表达的也似乎不再那么含蓄了。那个手写书信的日子终究远去了,那从邮递员手中接过信函的日子已成为遥远的记忆,满满当当地塞满了曾经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