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宫中的妇差(简版)

关于宫中的妇差(简版)

 

清代与之前的朝代不同,其宫中没有女官制度,小说里流传的什么几品宫女几品仆妇之类,可能都是死板套用之前朝代女官制度的结果。那么清代宫中仆妇究竟都有什么等级,我们从两则档案来看一下。

 

清初的资料我们来看一份《为皇太后皇子公主等预备猪鹅鸡等数目清单》,出自《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这里截取汉译版的几段——

【乾清宫女孩长者三人,猪肉各一斤八两。女孩们七十八人,猪肉各一斤。姥姥猪肉四斤。

四阿哥猪肉八斤二两,姥姥一人,猪肉一斤。妈妈一人,猪肉一斤。大女孩二人,猪肉各一斤。女孩十二人,猪肉各一斤。奶公一人、男童四人,牛肉各十二两。太监六人,牛肉各八两。

苏玛拉母亲格格、爱新之祖母,猪肉各三斤。大女孩四人,猪肉各一斤。女孩十二人,猪肉各一斤。】

一些网络上写小说乃至于自行研究清史的人,都以这个翻译版作为清代宫廷妇差的一手资料,本身来讲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这个单子本身是满文的,而一史在翻译的时候没有考虑词汇的“本意”和“历史含义”的区别,所以本身翻译就有很多问题。故而,以此资料的汉文版作为基础解释清代妇差,就出现了各种谬论,甚至有人把“女孩们”解释为提供皇帝“特殊服务”的人,可见其一斑。

所幸,台北故宫也有这个单子的原档,他们把原档公布在了数据库里,于是我们有机会看到满文文本,这才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再次感谢台北方面对资料的无私共享……

对应上面三段,我们把原文录下来:

【kiyan cing gung ni ambakasi sargan juse ilan,ulgiyan i yali emte gin jakvta yan. sargan juse nadanju jakvn,ulgiyan i yali emte gin. meme eniye de ulgiyan i yali duin gin.

duici age de ulgiyan i yali jakvn gin. meme emke, ulgiyan i yali emu gin. mamari emke, ulgiyan i yali emu gin. ambakasi sargan juse juwe, ulgiyan i yali emte gin. sargan juse juwan juwe, ulgiyan i yali emte gin. meme ama emke, haha juse duin, ihan i yali juwan juwete yan. taigiyan ninggun,ihan i yali jakvta yan.

sumala eniye gege aisin i mama de ulgiyan i yali ilata gin. ambakasi sargan juse duin. ulgiyan i yali emte gin. sargan juse juwan juwe, ulgiyan i yali emte gin.】

很多人不懂满语,我整理一下其中的差异。

 

满文原文一史翻译版历史称呼备注ambakasi sargan juse女孩长者大宫女或仆妇具体后论sargan juse女孩们宫女 meme eniye姥姥嬷嬷 mamari妈妈妈妈里、妈妈 sumala eniye gege苏玛拉母亲格格 即苏麻喇姑aisin i mama爱新之祖母 不明身份的金奶奶

 

这样一来是不是清楚了很多?

这份单子里没有注明年限,根据里面的人物(如十七阿哥)等来推断,大约是康熙三十五年到康熙四十年之间,作为清初的妇差资料,还是不错的。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清初宫廷的妇差,主要是几种:

1.ambakasi sargan juse

2.宫女

3.嬷嬷

4.妈妈

5.特殊身份的妇差

 

网上有一位朋友贴出过乾隆时期宫中妇差的档案,于是我们再看看乾隆时期的名称——

【官女子177-193人

家下女子32-54人

使女24-32人

嫫嫫31-32人

妈妈里27-29人

姥姥4人

看灯火妈妈里6人

兆祥所妈妈里20人】

 

这段档案是汉文档案,所以不存在翻译错误的问题,而且乾隆朝各项制度趋于稳定,用词也规范化了很多。

于是我们再总结一下,以乾隆朝档案来看,清中叶的妇差主要有:

1.官女子

2.家下女子

3.使女

4.嬷嬷

5.妈妈里

6.姥姥

7.特殊身份的妇差

 

总体来讲,宫中妇差的变化不算大。

 

这里简单的来讲一下各种妇差的问题。

 

1.宫女=官女子

宫女,又写成官女子、宫女子,文人笔记里则写成宫婢等等。即上三旗包衣出身的女子通过内务府选秀而进入宫廷服务皇室的。她们进入宫廷之后,被分派给各处,也有的被分给各个王府当差。也有极少的几率晋升为皇帝的后宫或者王府的侧福晋。当然,宫女依照其服务的主人以及具体职掌的不同,有隐性的等级区分,不过这种等级并不是通过品级来区分的。

2.嬷嬷=嫫嫫

嬷嬷,又写成嫫嫫,也就是乳母。宫廷中的皇子、皇女出生前一般就选好了嬷嬷,而且有的时候嬷嬷还不止一位(当然其中有前后更替的可能)。清代旗人习惯把乳母看得很重,认为乳母将自己奶大,故而跟乳母算作母子一样。一方面,断奶之后还要赡养乳母,如果以后分府当了宗藩,要把乳母接出去赡养,如果当了皇帝,也要赡养乳母。另一方面,由于乳母和所乳主人视为母子,故而乳母的丈夫(称作奶公、嬷嬷爹)以及乳母自己的儿女(称作奶兄弟、嬷嬷哥儿)也受到相当的信任和优待。

清代皇帝的乳母留下记录的很多,如世祖有佑圣夫人、佐圣夫人等,圣祖有保圣夫人等,世宗有顺善夫人、恭勤夫人等,高宗有温淑夫人等,晚清宣统帝还有王焦氏。

嬷嬷一般都是有夫家的女性,其品级或是因其奶大的孩子当了皇帝而得到特赐,或是作为丈夫同等级的命妇,在宫里时也没有品级,不过地位一般较高。

3.妈妈=妈妈里

妈妈,又写妈妈里,即仆妇。妈妈之中有很多区分,具体的分工还看他们的前缀,如精奇呢妈妈,满语jingkini,即“正的、真正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责任保姆”,负责主管各种事宜,就如各处总管太监一般。其他的,如锅上妈妈里、水上妈妈里、看灯火妈妈里等,也就是各处当差的仆妇。妈妈没有独立的品级,但是也有隐性的高低尊卑,某阿哥处的精奇呢妈妈必定要比同处的杂役妈妈地位要高。清代宫廷的妈妈,一般选择已经嫁人但是无有子女的孀妇当差,不过从档案中我们偶尔可以看见很多仆妇是有自己的子女的,这可能是制度的缺漏(当然也有后来查出有子女而被解雇的)。清代世家府邸里面也有各种妈妈,虽然不如宫中复杂,但是也有精奇等区别,特点基本和宫中一致,这里不赘述。

4.姥姥

根据一些宫廷史的论文介绍,“姥姥”这个妇差是由宫里资深仆妇充任,主要负责为后妃生育进行工作的,属于特殊妇差。清代后妃管制甚严,严禁跟自己娘家的人私相往来,特例就是在生育的时候可以让自己的母亲入宫短暂陪伴,但是也不能住在一起。宫中设立姥姥这种特殊妇差,可能就是因为宫禁甚严,而产事多要辅助的缘故。另外,在世家府邸内,没有姥姥这种妇差。

5.ambakasi sargan juse

这里的ambakasi sargan juse,目前不能确定是什么身份,大致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年长宫女,因为清初的时候并没有严格规定宫女出宫的年龄,所以宫廷中有不少年长宫女。而且从康熙朝档案看来,有可能清初仆妇用的并不多,而高级仆妇的一些职能由年长宫女来代替也有可能。其二,即指后来的仆妇,不过满语sargan juse这个词汇一般指代未婚女子,所以这点不能忽视。以上两种均有可能,不过前一种的可能性更大,需要进一步发现史料才能确认。

6.家下女子、使女

家下,即“boo i”,熟悉清代文献和八旗的人都知道,家下一般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包衣,其二是家奴。如果做包衣解释,一来包衣只有宗室才有,二来与宫女矛盾,所以肯定不是包衣,只有可能是家奴。实际上,一些文章指出,“宫女子主要服务后妃,家下女子和使女主要服务福晋们”,这正是他们属于家奴的明证。清代宫廷规定,后妃嫁入宫廷,是不带娘家的“家人”(家奴)的,也就是不从娘家带妇差。而未分府的皇子住在宫廷,其结婚时是允许皇子福晋带娘家的妇差入宫的,也就是家下女子和使女。至于家下女子和使女的区别,目前不是十分清楚,猜测的话,家下女子可能即所谓世仆,其中有不少还可能是有一定地位的仆妇,而使女即所谓粗使丫头,地位较低。世家府邸也有各种丫头,也就是使女,在文献上也作家下女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