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阶演讲常见故障——《演讲的力量》读后有感

在参加完讲书人比赛后,讲书一事像是开启了我的人生使命,它仿佛自带魔力,在我体内种下蛊毒,诱引嘴巴撒了欢地,把通过阅读书籍获取的人生感悟、书中有趣观点、引起共鸣事件、即学即用方法等等信息,用演讲的形式分享他人。

印象中,最早接触演讲是在小学时代,学校组织活动,老师积极配合,把班里普通话还算流利的小朋友推向舞台,我恰在其中。至于演讲内容早已和那时候的玩具一起消失在岁月里,能依稀记得的是,我站在舞台,字正腔圆、意气风发、手舞足蹈的时代形象。

工作后接触演讲,可以追溯到2011年,参加集团公司的法律知识竞赛,演讲作为加分环节,根据抽取关键词,作演讲主题。我所抽题目为,公信力。那时对如何演讲,并未有清晰概念,努力积极用心的胡乱准备了一通,现在尚能记得,以南门立木的故事引出公信力的重要性。略有意外的是,在法律知识竞赛演讲环节,我获得了第一名。

再接触演讲,也就是读出生产力讲书人比赛和线下的赵冰老师讲书私享课。演讲,好像从未从我的生活里离开过。

在这段时间读了克里斯安德森的《演讲的力量》后,越发着迷于演讲这种语言表达的形式。

书中介绍了一场好的演讲,特别是在TED这种世界级演讲平台上18分钟的演讲应该去怎么打造,从准备,到内容,到内容的结构,开始怎么说,内核怎么表述,结尾怎么升华,舞台如何呈现,讲完的反思都做了一一的介绍。

对我更为重要的是,阅读完毕后,于自己结合,感悟到的,三种演讲常见“故障”

一是主题不清晰。

演讲,是作为信息传递的方式之一,传递什么信息很关键。在开始构思整个演讲内容时,恨不得把自己所知的,只要和这次演讲相关的内容全盘托出,本以为这样做会成为很有诚意的演讲,我可是没有私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却让听众抓不住自己到底在说什么。想分享是好事,关键是分享的信息一定是能够听得懂的,才能有输出的意义。演讲中,故事可以有2、3个,但主题只能有一个,并且所有的故事,解释,对比都必须服务于主题。

二是人大于内容

任何的演讲,作为听众,更在乎的是内容。但在开始接触演讲时候,更多是关注了自己,我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成就了什么,通篇变成了自我进化史,没有和听众形成链接,了解到他们更关心、更感兴趣、更具痛点的问题。“演讲的唯一目的是分享有价值的思想”,在准备演讲前,问问自己,能给听众带去什么,你不是知识的介绍人,介绍大家明白什么叫微习惯就可以,关键是告诉听众如何形成为习惯,微习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这才是听众想要去了解的,要做知识的解析者。

三是流水线叙事

“3月26日是海子的忌日,我在操场,点燃三根蜡烛,为他祭奠,他是我很喜欢的诗人。”

“在我的高中时代,曾经干过一件特别傻的事儿,那天晚上我翘掉了晚自习,来到了操场,点燃了三根蜡烛,说是要纪念一位伟大的诗人,我清楚的记得,那是在3月26日,在许多年的那一天,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外卧轨自杀。”

以上两种都是在说海子的忌日,在加入更多细节,有戏剧化的演绎后,我相信,第二种表达方式是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