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国后,不止一遍去看三国。电视剧,新版旧版,除了演员演技外,是对这一人物的印象。第一遍和第二遍,会有不同的感觉。
以前,我觉得看电视比看书直接,而且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可以有血有肉的展示在你面前,这种生动形象的感觉比读书好多了。看书会略显枯燥乏味。而不管哪种视觉,这都是浅显的,更深刻的是,之后会触动的思考。这是除感官刺激之外另一种更高级的享受,因为这里是新大陆。自己会有更多的成就感,除了佩服历史人物的经历外,自己是可以获得一些这些人物的精华,就比如看人,看事,做人,做事,都有了一定的标杆或者说一种方向,或者向往。
看完电视后,我是要写点东西的,不料头条作者写的还是可以的。他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且把例子举的很透明。而我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我感觉棋差一着。那我就不想再怎么继续写了,我想换个方向。就是看完这些东西,不是从看懂了什么,而是从自身得到了什么,而这些东西,写出来之后,如果别人看了,会有什么作用。我觉的我这个方向,可以和那位作者媲美的。
我懂得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重复和别人一样的,有什么意思呢。同样一个历史人物,大差不差就那几种答案。而为什么怎么评价?基于什么去怎么评价?格局,位置不一样,有些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比如诸葛活着的时候,诸葛司马同为臣,可以去比较。而诸葛死后,司马的志向就不一样了,他们俩又不能去比较。
诸葛亮终究是臣,司马懿没当皇帝,而后面也是封了皇帝的,不一样。
从那位作者的文章中也得到一些,格局的信息。就比如,为国,为家,为个人。以不同的目的出发,这个人做事,还有这个人做的事,都有不一样的效果以及评价。
比如一件大事,就从赤壁之战,它是由很多件事综合成的。不能光说,曹操败了,一定要去想,曹操为什么会败?他败在哪里了?曹操很差吗?官渡之战,他以少胜多呀,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这都是曹操的功绩。因为位置不一样,所以,都是曹操的。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谋士的计策。先说赤壁之战,周瑜成名的大战,苦肉计,反间计,火攻。还有庞统的连环计,以及诸葛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而曹操多疑的性格,赤壁之战终究还是中计了。这里面就考验下计的人,以及什么样的计策。这对下计人识人察人的本领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考验。比如周瑜对蒋干的了解,使得反间计成功实施。
所以这一个例子,我要得到的是,从一件事,就比如赤壁之战这件事,我不能够只知道,这场战争曹操失败了,我需要了解彻底,因为只有细节才是深刻的知识。笼统的知识就是书呆子。曹操中计了,下计人有周瑜,庞统,诸葛等。曹操多疑,臣子多心。如果曹操不中苦肉计,如果程昱荀攸坚决给出曹操意见,徐庶但凡发表一下意见,就没有赤壁之战,曹操惨败什么事了。
而战败之后,曹操的一个心态,还有华荣道求关羽,可以看出曹操的胸怀以及程昱的智谋。这些细节都是妥妥当当的重点。
失败的原因都大差不差,袁绍官渡之战败了,中计了,有自己的原因,有自己内部的原因。这种说法就和挟天子以令诸侯,说的是曹操,但计策不是他的。一样道理,曹操和刘备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曹操赤壁之战败了,有自己的原因,有自己内部的原因。刘备夷陵之战败了,有自己的原因,也有自己内部的原因。如果说是对手厉害,那官渡之战,曹操还真不强;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合;夷陵之战,东吴也是被压高地。所以得到一个道理呢。就是失败多找自己的原因,成功者才有资格谈自己为什么成功。
还有就是为什么可以评论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有特殊的事件。这些事件使这个人让别人有谈的资本。不论我们说刘备怎么怎么,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就是他的一大堆事?曹操也是,司马懿也是,诸葛亮也是,关羽也是,张飞也是。这就得到一个知识,了解一个人,一件事不可靠,一大堆事就大差不差了。所以,你为什么不能成为别人的谈论的内容,主要是别人谈论什么呢?你什么也没有啊。就别说出名的,不出名的也没有。得到一个知识点,出不出名决定你的流量,有没有决定你有没有流量。
再一点,谈到比较。位置相同去比较才有意义,比较相同的东西,比较才有意义。你拿诸葛亮和曹操比,是没有意义的。拿刘备和郭嘉比,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位置不一样。曹丕和曹植,相比较,你看要比什么?
下一点,谈到学习。诸葛亮深通计策,人心,天时地利,等等,所以做事,无往不利。而次一点的姜维,得到诸葛亮的传授,那也是厉害的。自学,传授,天才。为什么诸葛亮要传授给姜维,而不是其他?能得到什么。因为姜维配。
再下一点,谈到时间。前期的刘备和后期的刘备不一样。前期的曹操和后期的曹操也不一样。诸葛亮也不一样吧。吕布中期就垮了,孙策也是,周瑜也是。所以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此一时,彼一时。一个人完全可能不一样。
再下一点,谈到成败。诸葛亮也有失误的地方,吕布也失败过,关羽也有,张飞也有。所以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失败和成功之后的格局就不一样了,如果细说,要得从,为国,为家,还是为个人说起。客观去认识一个人,厉害就是厉害,封神只是一种心而已。这就是大道理。
再下一点,谈到习惯。张飞因为经常鞭挞士卒而死,关羽死于高傲,吕布死于多次易父的习惯吧。习惯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就是个性,这就是谋士如果懂一个人,他的计策就可以成功了。
再下一点,谈到背景。诸葛亮的背景,邓艾的背景,不要觉得出身于贫贱,就妄自菲薄。
再下一点,谈到忍耐。司马懿就是忍耐的代名词,三国终归晋,说司马懿是赢家不为过吧。
再下一点,谈到用人。刘备功成名就,在用人;曹操功成名就,在用人;孙权保住社稷,也在用人。而大多失败,也在用人。马谡,蒋干,姜维,陆逊都可看出用人的奥妙。
再下一点,谈到用计。一计胜雄兵百万。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将计就计可看出用计的奥妙。
再下一点,谈到用心。刘备得徐庶,诸葛庞统黄忠马超。曹操得许攸,郭嘉,张郃等。诸葛收服孟获。
其他,就想不起别的,就草草结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