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穆斯林的葬礼》第一遍读完已近一周。如今看第二遍,却因手头琐事丛生,拿起放下,总不能连贯。写读书笔记这事儿,就怕时间一拖延,过了兴头,再要捡起来少了当初的那股劲儿,因而索性决定一边看,一边通过读书笔记来作梳理,将自己对此书的认知整理成文,巩固记忆。
诚如前几天的随笔《无从下笔的读后感》,因该书看点颇多,加之本人笔力有限,要在一篇文章中作全面涵盖,恐难在短时间内完稿,故根据个人观感,从不同角度来作粗浅的汇整,也算是自己对读书成果的检视。
1、主轴
先将全书目录列于此:
从目录,可直观获知,此书的两大主轴:
1)月:即韩新月(女儿)的命运波折;
2)玉:即韩子奇(父亲)的玉行生涯;
因此,该书用一句话可浅显地总结为:韩子奇、韩新月两代人的命运故事。
当然,这般概括实属粗疏之举,因为作者还为此书设定了人物的宗教、行业及时代三大背景,从而在两大主轴的支撑下,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图卷。
2、背景
1)宗教背景:伊斯兰教
作者霍达是回族作家,对自己的宗教信仰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入的认知,在书中事无巨细地叙述着伊斯兰教的发展轨迹、历史贡献,同时亦竭尽铺陈地讲述了主人公们做礼拜、婚丧嫁娶的各种细节。令人感叹于回族民族文化的深远,同时亦无处不在地流露着作者对回族文化最深沉的爱意,没有这种深植于心底的爱,是绝对无法描写得如此细腻动情的。
2)行业背景:玉器行
主人公韩子奇从一个朝圣“克尔白”的苦行者最终成为一代“玉王”,只为与“玉”有缘,可谓成也因“玉”,败也因”玉“。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玉行”的娓娓道来丝毫不亚于对伊斯兰文化的熟知:玉器行的沿革、北京古玩行的发展,以及各种玉器行行话等等,无不信手拈来,在享受故事跌宕起伏所带来的快感时,更是一次古玩玉器行专知的补缺,着实令人折服于作者积淀之深厚。
3)历史背景:从民国初期到六十年代末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最风云变幻的时代,故事发生在这个年代,主人公的命运必然是多舛无常,加之作者设定了人物特殊的宗教信仰和行业背景,从而令整个故事更具人文气息和历史内涵,读来荡气回肠,铿锵之至!
3、叙述
五十多万字的洋洋巨著,如何令读者读来手不释卷欲罢不能,除了作者笔力之雄健、故事情节之动人、作品浓郁的人文情怀之外,更需要的是叙述手法的精巧,令故事的叙述既能入情入理又能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从本文第一部所列的目录不难看出,作者在两大主轴的编织上是交替进行的,但由于两条主轴的主人公是一个家庭的两代人,而且韩子奇的人生走向是因偶遇师傅梁亦清而改变,因此实则是三代人的故事。这样前后长达近五十年的时间跨度,用两条主轴同时展开,巧妙地避免了故事的平铺直叙。
同时在两条主轴的交叉推进中,“月"线这一条在序曲中利用倒叙制造了第一个悬念,这个悬念随着故事的深入,若隐若现地慢慢浮出水面,直到尾声,才揭晓这个悬念中的人物身份,不可谓不精妙。
“月"线的奇巧之处更在于因梁君璧、梁冰玉为姐妹俩,在”玉“线的叙述中运用人物身份变换改称”韩太太“,从而给读者安插了第二个最大的悬念,这个和童年时代性格迥异的女子究竟是姐姐壁儿还是妹妹玉儿?虽然,在“玉“线中的第七章,有讲述壁儿和韩子奇的成亲,但”玉“线中清纯而又刚柔相济的少女”壁儿“和”月“线中威严又老谋深算的”韩太太“反差之大,令读者始终心存疑虑,从而顺着作者的思路牵引一路读下去……
同时,相较于“月”线的叙述方式,“玉”线的陈述上,作者则反复利用了倒叙、插叙、顺叙的穿插进行时空的转换,一方面使故事进展更具戏剧性,同时亦令这根线栓住了读者的神经,不得不依着作者的指引不断切换着对人物的解读,故此令人物塑造更丰满,故事亦显得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此外,作者在叙述中,更是恰如其份地运用了留白的方式,反给读者保留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令人物塑造更丰满,这在梁君璧的人物刻画上尤为明显。如:韩子奇在梁亦清死后,改投”汇远斋“三年,这三年,梁君璧如何与寡母带着年幼的妹妹支撑门户;韩子奇抗战时期远走英伦,梁君璧独力难支在”奇珍斋“倒闭后如何苦度光阴,这两段时间在作品中的所占的时间不算短,但作者几乎是一笔带过,故此令作品繁简有致,主次分明!
并且,本书在伏笔的设置亦颇巧于构思:在“月”线中那张母女合影所影射的母女情感的复杂性,以及韩子奇曾经富甲一方的过往以及现状的鲜明反差中,都激发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而这恰恰是作者情节设计的意图所在,可谓水到渠成。
以上,从作品的基本建构作了总结,水准有限,只是自己一点肤浅认知,作为未来回顾作品的依据,仅此!
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
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又都忘了。好像我的作品早已经离开我而存在,我的任务只是把它”发掘“出来,而无须再补上一块或是敲掉一块。它既然是”孕育“而成的,就不能像人工制造的那样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我尊重这个完整的集体,我小心翼翼地、全神贯注地捧着它,奉献出来,让它呈现它本来的面目与读者面前。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后记》
365天百字文 #201700216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