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将它划分为三个层次。在这里要注意——我们是说三个层次而不是三个目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上层囊括了下层,而不是彼此独立并列,或者相互交融。
教育的最低层次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成为赢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取得高分”,换一种说法是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能够考取双一流院校、申请到国外的知名院校。
教育的中间层次是——获得“学习的能力”。这是在方法论方面的考量,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还仅仅是语数外等有形的学科取得了高分,更关键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形成高效的学习模式和信心,受教育者在日后的生命中,面对新的需要掌握的知识时,能够主动而高效的实现汲取。
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人格完善的人。在这一点上,似乎已经突破了传统上对教育的内涵界定。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生命的唯一目的,而实现这个价值必然要求个体首先完善自我的人格。人格完善是实现价值的先决条件。但是人格完善的标准是什么呢,一万个人会有一万个标准,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尺度呢?好像这个标准就不好划分,我们将在以后再展开论述。
首先粗略将教育划分为这三个层次,下步我们来论述一下这三个层次彼此的关系。
三个层次,较高的层次囊括了较低的层次。一般说来较高的层次实现了,较低的层次应该同时被实现了,反之则不是。具体的说,比如一个受教育者在第二个层次“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了提升,那么在第一个层次“应试教育”上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的。但这并不是说这两个层次的目标总是一致,人受制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很可能有以下情况的出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上,在中短期测试中输结了死记硬背者。更加直观的举个例子,花时间“磨刀”的人,并不一定比用“钝刀”的人砍的柴多。
如果把第三个层次“人格完善”和第二个层次“学习能力”放在一起看,它们的相关性似乎就更抽象而难于联系起来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试着将它们联系起来看看。
首先从迁移能力上看一下,如果一个人语文学得很好,而他能够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自己是如何学好语文的,尽而把这些经验升华,在更高的层面上发现自己的数学之所以学得不够好,恰恰是没有很好的应用相同的技巧。这个过程就实现了“能力的迁移”,换句话说,他已经从“语文取得高分”扩展到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上了。第一个层次已经上升到了第二个层次。
然后从总结能力上看一下,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经过一段时期总能回过头来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教训而更有效的在下一个阶段更好的完成任务。如果他通过这个过程发现一切事物“总结”都很重要,当他面对生活的困境时,相应的把这个总结能力用上,反省自己的生活,结果是能够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冲突。那么他就实现了从第二个层次“学习能力”向“人格完善”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