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听课,早起践行,早起和自己相遇、独处。又是美好的一天!
今天课程的主题叶老师讲了时间管理的核心--事件的分类。对时间的管理就是对事件的管理过程。这是一个必要、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一句话说明了时间管理管什么?当然是管理自己生命里的所有事件啊。
把大脑里思考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是给大脑“减负”的重要步骤,必须要做,这是提高思考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昨天我把自己工作中的所有事件写下来之后,下班后审视,几乎完成了列表上的所有事件,感觉很爽,我好像又恢复了“行动派”的工作作风。今天在听课过程中,忽然发现了一个“坑”,那就是只记录工作中的事,没有将生活中的所有事件都给记下来,不管事件的大小只要没有完成,大脑说不定会在什么时间记起来,干扰思考。说起来大脑的记忆力很不错呢,将大脑记忆转为潜意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案例还是很多的。记录下来之后紧接着要做的事是对记录进行分类。经常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啦?”,知道了注意力>时间>金钱的公式后,有意识训练记录自己的注意力开销的能力,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哪些重要的方面?有一个大的开销是找东西。因为电脑中存了大量的文件,有时候同一个文件又有很多的版本,为找资料,每天的时间消耗在30分钟以上,至于在找资料过程中浏览其他信息,然后将注意力拉回来需要的时间更多,要看干扰事项的有趣程度、由此产生的联想、浪费的心流,只有“浪费时间的弹窗启动”,才意识到时间不知不觉在寻找中溜走了,真是细思极恐。有一个墙上钉钉子的故事,形象的说明了这种现象。一个人要在墙上挂一幅画,没有榔头,在院子里找到的榔头没有把子,然后去找一根适合做榔头把的木头,没有木头,又去找一棵树,找到树,又去找伐木的锯子......
对事件进行分类一直是自己的软肋,找到好的分类方法就是我今天的收获了。
对于事件的分类按照时间为主线分为三种:日程类、有明确的截止日期的清单类、没有明确日期的清单类。
1.日程类事件,是与特定日期和事件有关的行程,必须发生,爽约有代价;如讲课、订酒店。这类事件应该在安排的时候就考虑好,尽量安排较少的此类事件,安排少,完成好,成就感强,对自己的信心是一种保护。还要留出空白的事件用于应付购买你时间的人安排的临时任务。
2.有截止日的清单事件。虽然是不需要当天、当时必须完成的重要而紧急的事,但有明确的截止日期的事,一般会在拖延下,往往将“重要不紧急”的事,变成了“重要而紧急”的事,有时候开玩笑说“截止日期才是生产力”,这类事件要用清单系统来管理。
3.无时间要求的清单事件,时间要求不高,弹性更大,只是最近要做的事。这类事件也要用清单来管理,提前做会发生“非其然后果”,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如果在分类时这类事件太多就需要分解为用情境管理,给大脑减负。
通过学习自己对时间管理的概念和关键点--分类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下一步需要将这个概念与其他的概念联系起来。流程和触发能不能用到这些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