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戚良德《“论文叙笔”初探》,又名《<文心雕龙>文体论的价值和意义
"论文叙笔"的文体论作为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剖情析采"的创作论是密切相关的。
周振甫先生在《文心雕龙今译》中指出: "他的创作论,就是从文体论里归纳出来的;他的文学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也是从他的文体论中得出来的……没有文体论,就没有创作论、鉴赏论等,也没有文之枢纽,没有《文心雕龙》了,所以文体论在全书中是很重要的部分。"
辨明"论文叙笔"与"剖情析采"的具体关系,有利于完整认识《文心雕龙》的理论性质。
一《神思》篇与“论文叙笔”
《序志》云:"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整个"剖情析采"的创作论,正是对"论文叙笔"的文体论的"敷理以举统"。所谓没有文体论就没有创作论,这是实而有征的。
《神思》是"剖情析采"的第一篇,论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的艺术构思问题。《神思》的许多问题,在"论文叙笔"部分都是有所涉及的。《神思》论艺术构思的特点是"神与物游",这个"神"亦即"心"。所谓"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则"神思"即是"心思"。所谓"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心力"正指神思之力,亦即进行艺术构思的能力。
《序志》说"文果载心",文学是用以"载心"的,"心思"当然正是文学创作的起点。从而,所谓"神与物游"亦即"心与物游",即作者之心与客观物象一起活动,二者交融、渗透、统一,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艺术构思的"神与物游"的特点,文体论早有所及。《明诗》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评《古诗十九首》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悟怅切情"。
《铨赋》云:"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
"神与物游"的艺术构思特点,正是从诗赋创作的具体经验总结而来。《神思》所谓"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与"情以物兴"、"物以情睹"是一脉相承的。
《明诗》论诗歌创作同艺术构思的关系谓:"然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圆通。若妙识所难,其易也将至;忽以为易,其难也方来。"
《神思》则说:"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
《明诗》是具体论述诗歌创作同艺术构思的关系,指出艺术构思之飘忽不定的特点以及因之而带来的诗歌创作的难与易,《神思》则上升为一般的理论,指出艺术构思之于整个创作的难易问题。
《神思》以为:"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具体而言,"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但无论如何,"难易虽殊,并资博练",所谓"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博而能一,成为艺术构思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个关键,文体论也屡有所述。
《奏启》云:"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既要博见穷理,又须治繁总要,与《神思》之"博而能一"是息息相通的。
《议对》要求:"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宜练于兵,田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这正是"积学以储宝"、"研阅以穷照"等艺术构思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