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下午好,我是SP,是一名在海口生活了七年半的新海南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溯童年,主要是关于一个作者和她的三本书,以及她和她的书带给我的价值。
作者是爱丽丝·米勒,是一名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影响的心理学家。她的三本书,是《夏娃的觉醒》、《与原生家庭和解》和《身体不说谎》。
我初次了解这个作者和她的书,是在省图的一个读书会,一位知性美女的分享,讲到她阅读这本书时候对童年的反思,以及这本书的内容对她如今养育年幼女儿的指导意义。她分享时候那优雅真诚的姿态,深深打动我。这本书就加入了我的阅读书单。不过我最先阅读的,是《与原生家庭和解》,是通过武志红读书会的赠书活动获得,看完之后有很深的共鸣,又在省图借阅了《夏娃的觉醒》和《身体不说谎》。
爱丽丝米勒的这三本书,主旨一致,都是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创伤,但也各有侧重。
《夏娃的觉醒》,借用了伊甸园的故事,说明夏娃吃了智慧之果才醒悟原来天堂般的伊甸园只是一个催眠的幻想,来提醒每个人都需要智慧来醒悟。
《与原生家庭和解》,则很像一本学术报告集,感觉集合了作者的三个学术报告,里面有不少心理学术语,一开始让我看不进去,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但看进去之后,就觉得字字珠玑,让我看到自己曾经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孤独和无助背后被美好人生的渴望:渴望爱、自由、活力与创造力。
《身体不说谎》,顾名思义,则是去信赖自己身体的感觉,正视童年的真相。书中以很多名人的经历,表达了不幸的童年对身体的摧残,而本人却不自知,因为陷在第四诫的谎言里面:要爱你的父母。这西方的第四诫,在东方儒家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就是一直以来的孝道,百善孝为先。还有那被说烂了的俗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爱丽丝米勒自己就是一名曾经历童年创伤并走出来的人,因而批判原生家庭的文字在我看来有些犀利,有时甚至让我有些担忧,担忧她的判断太过绝对,想着我该抽离出来些看她。但她对童年真相的回溯,真的让人动容,让我有太多的赞同,太多“这就是我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的话语。
譬如她提到“压抑的怒气”“攻击欲”,就感觉像在讲我曾感受到的那种压抑不住的难受,她讲到她曾被“严厉的目光”压抑“说与想的能力”,那也是我曾经历过的伤痛。
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感兴趣,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心理不太健康。
我偏内向,容易向内自我攻击,形成抑郁。我遇到矛盾总想逃避,应该说缺少直面困难的勇气。我感觉我有时候像一只惊惶的兔子,觉得世界处处都是危险。
通过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备考,包括直接的心理咨询,我对自己的心理渐渐从迷惘迟钝变得清晰敏锐些了。
通过回溯童年,我看到自己的童年创伤,看到年幼时目睹父母的争吵带给我的极深的恐惧,看到儿时社会环境中重男轻女的氛围让我感受到的委屈和不甘,看到长辈们的斥责带给我的不安,无所适从。
我看到我童年的不幸,我承认并且接受童年不幸福的真相。
而学习心理学的收获是,发觉我并不孤单,而且我的状况还算是比较好的,不算严重。有那么多受伤的心碎的人,都在努力疗伤。
如今的我,也能够部分的与原生家庭和解,经过对童年创伤的梳理,我理解了我的很多行为和心理的成因,也理解了父母的难处,他们大概率也曾经历童年创伤的心灵,他们那时候生活的不易。
我也很希望能够像书中说的那样,“重新获得自己最初的能力,即去爱以及不受拘束的与人沟通的能力”。
爱丽丝米勒的书让我学习到的是,去直面事实的真相。去正视身体的感觉。
事实真相,具有疗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