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肖恩今年仅四岁多,但是他在去年十月份开始,就开始自己阅读他非常喜欢的《奥特曼》系列和《铠甲勇士》系列,偶尔也读我给他买的绘本系列。近来,他开始爱上《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去年痴迷的英雄系列现在也只是偶尔翻翻了。
自他自主阅读以后,听他读书就成了我闲暇时间最有趣的事。无论他读什么书,都是用他的小手指一个个的指出来,并且大声的读出来。而且相当好玩的是,当读到他不认识的字,他会很自然的跳跃过去,从不停顿,仿佛那些不认识的字不存在一样。
由此,我只要一听他读书,就忍不住在一旁偷笑。你就听吧!他读出来的句子,不仅不连贯,有的地方跳跃性还特大。我在一旁听着,就可以感觉到是连续漏掉了好几个词,还有的词一听就是他连猜带蒙读出来的,明显不是书里写的那回事呀!可他依然一本正经的把他手中的书从头读到尾,不停一下。
宝宝读书这件事,让我觉得特别好笑,是因为我自己从没有这种阅读体验:怎么在不认识那么多字的情况下,他能把书若无其事的读呢?
如果不仔细听,以他读的流利连贯程度来判断,还以为他都认识里面的字呢!实际上,他那时候学识字才不过三个月,能有多大识字量呢?但是,你看,照样不妨碍他阅读。
最让人不解的是,他完全不觉得自己阅读有问题,可以津津有味地坐在地上把他喜欢的书读个遍,煞有介事。
说实话,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现今,很多科学育儿里都告诫我们家长:孩子在玩耍、阅读、吃饭等等任何活动过程中,都不要轻易打扰他。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你就不要怪孩子的专注力不够好。
仔细想想,还真的如此。自从看到过这个告诫,我就一直在控制自己那不由自主产生的干扰欲。
可是,尽管这样,一开始,当我在听到他这么读书时,还是总忍不住过去问他:
“宝宝,你看,你读到这些不认识的字时,可以过来问妈妈呀!要不然,这么多字不认识,读起来多难受呀!”
“不难受!不难受!”
“可这么多字不认识,你也没读懂呀!”
“我读懂了,读懂了,不认识我也读懂了。”
“那么多字不认识,你怎么读懂的?妈妈教你,你现在不会,下次不就会了吗?”
“不嘛,不嘛!我已经认识好多字了呀!问你,总是要停下来,多麻烦呀!哎呀!你不要打扰我,你去做你的事,你去做你的事,你走开!”
小家伙好不耐烦呀!你看,他不想因为问我不认识字时的停顿、不连贯人,而打断他的阅读乐趣!
的确,只要他在看书,他不希望任何人靠近他身边。这个时候,他就不是那个总喜欢打打杀杀,时刻要做英雄的小魔头,而是一个乖巧文静的小可爱啦!
然后,过一会,我看他读时间长了,又会走过去问他,会出现的这样的画面:
宝宝,喝口水,休息一下再读吧!
他会头也不抬,理也不理你。
我总会再说一句:宝宝,该喝水了!
有时候,他会抬头,我把水喂给他喝。他也不说话,眼睛还盯着书,喝两口继续读。有时候,会很不耐烦,头也不抬的说:哎呀,我读完再说嘛!
如果我把水杯放在那里,让他自己喝,他在没读完他想读的书之前,是怎么也不会喝一口身边的水。
很显然,他是在享受阅读的过程。儿子的这个阅读过程,常常会持续两三个小时,一会坐在地上,一会跪在地上,一会趴在地上,头一直低着,有时候用右手指着书,有时候用左手指着书。啊呀,那个专注的小样子,有模有样,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你家小淘气阅读的时候,与高效能人士阅读哪里一样呢?他们都避免了那些误区呢?
首先,《快速阅读》是一本主要介绍如何教你快速阅读的方法论的书。这本书对教你如何有效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从阅读的定义,原理到精进的方法、练习,进行了全面详实、简便易行的阐述。
特别是,书中对快速阅读的训练方法,给出了明确而循序渐进的导引。绝非国内一些类似书籍的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因此,说这本书堪称快速阅读的经典指南,一点不为过。
然而,我在本文中介绍的却不是该书的重点——方法论。为什么?很简单,这是一本学习的工具书,说白了,就是我们学习快速阅读的教科书。
假如有人告诉你:要想学会一种有用的方法,一个重要的技巧吗?来,我这里有一篇介绍它的教科书的文章,看了它,你就可以而轻而易举获得啦!这个人不是流氓,就是骗子。
这就像有些同学想把数学学好,却不看教科书,不做习题,就仅凭看一篇介绍数学教科书的内容的文章,就想把数学学好,那不是做梦是什么?
嗯,有种更确切地说法叫:痴心妄想。
要做好任何事,得先解决认知问题,而方法论等问题均在其次。
所以,我在这篇文中要讲的是,在阅读方面,我自己一直存在的几个认知误区。只有了解、总结了这几个误区,我们才会对书中提出的理念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认知。有了这种认知,我们再去学习这本书的方法论,才会心悦诚服,动力大增。
1.
阅读经典误区一:认为阅读不需要学习。
一旦孩子们能认识单词并能默读,人们通常就会认为他已学会了阅读,并因此而认为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从5岁到7岁或再大一点,没有人再教孩子如何阅读,因为人们相信,一旦孩子学会阅读之后,需要的就只是如何应用它了。
真的如此吗?从我个人及我身边所认识了解的人来看,我们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或是真正的阅读训练,甚或根本不知道阅读还要学习。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孩子接触的不过是阅读的最初阶段。把孩子留在这个阶段直到他成年,就好比把婴儿学会了爬行,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就结束了,而走、跑、跳及相关活动的世界,却依然是一片处女地。阅读也是如此。对于阅读而言,我们仍在地上那个爬行,该是学会走、跑和跳的时候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学习快速阅读之前,对于阅读,还是那个在地上爬行的婴儿。
尽管,我学历已经不低,也读过许多书,而且喜欢读书,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喜欢阅读。从国家地理、时尚芭莎、家居廊、读者等各类小而精的杂志;到经济类、理财类、言情类、传记类各种大部头书籍,都有我阅读的足迹,自认“阅历”匪浅。
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却发现,我其实不会阅读。承认自己是个阅读小白是件让人很不爽的事,但事实的确如此。
2.
阅读经典误区二:教育水平是影响阅读速度主要因素。阅读动机如何并不影响眼睛与大脑交流的基本方式,也不影响阅读速度。
实际上确实有一种阅读标准反映了阅读速度与教育水平的正相关关系:阅读速度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高而增长,多半并不是因为掌握了阅读知识,而只是简单地因为必须在非常紧迫的时间内阅读大量的资料。
事实也进一步证实一点:成年人在告别正规教育之后,其阅读速度也迅速下滑到小学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动力下降、没有压力的缘故。其平均阅读速度也降低到每年一本书的水平。
也就是说,动机才是我们阅读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与教育水平,呵呵,不是真的正相关!
为什么?
原理是我们的瞳孔,不仅会根据光的强度和物体的远近来调整其大小,而且会随着感情的起伏变化。如果你对某些东西感兴趣的话,瞳孔就会放大,以便让更多的光进入,越感兴趣,瞳孔越大。
换句话说,兴趣越大,大脑就会将眼睛后面的窗帘拉得越开,使它本身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接受更多信息。
当我们吸收了《快速阅读》的内容之后,无论你教育水平高低如何,你的阅读速度将不但会保持原来的水平,并会在此基础上得以提高。
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我们每个人在都能改善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才大致完成一半有余,明日再更下半部分,敬请谅解。建议已为人父母的朋友,明日一定要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