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知道《红楼梦》,是在高中的一节语文课上。高三那年,老师每周专门抽出一节课,悠悠然给我们“唠”这本书。她说,高考语文是卡点得分,跟真正的语文还不完全一样。读《红楼梦》,得从梳理贾府那庞大繁杂的家族关系说起……如今许多情节我已模糊,但那位老师和她讲述时的从容神态,却如影随形,始终印在我心里。是她,为我的阅读视野推开了一扇可能性的窗。
大一的那个寒假,我熬夜看完了当时能搜到的所有《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工作后买的第一本书,也是《红楼梦》。那时年纪轻、阅历浅,读得虽是一知半解,却从此与这部经典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回看自己的阅读历程,我愈发觉得:语文教师,既要以“有用”之书授人以应试之法,更要以“无用”之书启人以心灵之窗。这些“无用”之书,恰如一颗颗种子,你不知道它何时会落入土壤,更不知道它将在哪个孩子的心里悄然发芽。
对我而言,《红楼梦》的阅读收获,首先体现在写作上。我惊叹于曹雪芹笔下人物描写的颗粒度之细——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无论代入哪个人物的内心,你都能理解她言行的合理性与不得已。整部小说如一棵大树,枝枝叶叶皆有脉络可循。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服饰,甚至私密空间中的个人癖好,不显山不露水地写透了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乃至命运。比如最终出家为尼的惜春、懦弱无奈的迎春;又如狠毒泼辣的凤姐、干练伶俐的小红、外冷内热的宝钗、敏感多思的黛玉、有主见的鸳鸯、好性子的尤二姐、刚烈决绝的尤三姐、欲洁何曾洁的妙玉……观人观己,在她们身上,我们照见的何尝不是自己某一刻的影子?
正如许多“红迷”所说:“一入红楼终不醒。”《红楼梦》像一座百宝箱,也似一场大观园——其中有探不尽的宝藏、开不败的花儿。人生不同阶段走入其中,都会遇见不同的风景,收获不同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