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荟聚网介绍的画展中,这是国家博物馆原馆长陈履生先生第二次成为焦点人物。此次《中国汉画大展》的主办方是中国汉画学会,而陈履生先生是会长。上一次,则是他的个人画展《文.文人.文人画》。在荟聚网介绍他个人画展的文章《生命张力、别样花桥——陈履生画展》的第一段,就在谈汉代艺术与后世文人画在题材上的差异——“连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农耕,也仅仅成为文人画中的点缀与陪衬”,那么现在就再让我们看一看在汉画中的农耕吧(其实,本文通篇都可以作为对《生命张力、别样花桥——陈履生画展》一文的补充)。
图22 《二牛耕地图》(绥德县博物馆)画面简洁,刻画也是汉画像砖中最简单的平面阳刻形象(被刻画对象以外的其他部分被阴刻剔除),其中的描摹对象甚至没有其他细节刻画与装饰。这种“简单”对比于上面的《伏羲女娲图》(描画的对象内有装饰纹理的类型)和《宴饮、持棨戟使、犬》(浅浮雕类型)以及更复杂的《成荆、夏育》(阳刻轮廓线 浅浮雕类型),差异非常明显。但这“简单”却丝毫没有降低这幅汉画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洗练、流畅的轮廓线条,传神的造型,总让人想起阿尔泰米拉山洞里的野牛(世界上已知年代最久远的岩画)。而更重要的,是农耕不再是点缀,耕牛与农夫居于画面的中央,充满整个画幅而成为特写,让劳动成为被欣赏的对象
图23 有“男耕”,就要有“女织”。《纺织图》(济宁市文物局、任城区文物局、济宁市汉文化博物馆)中的形象是不是“女织”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汉画的技法和艺术风格就又与“男耕”迥然不同。汉画不仅仅在题材上,而且在技法与艺术风格上也是丰富异常的
图24 中国汉画学会陈履生会长的“冬树”系列作品,无疑是对文人画题材的突破(甚至是对传统中国绘画题材的突破),但“一枝独秀不是春”,当更多的人能够实现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真正的突破与创新,文人画才能迎来又一个春天。就像陈履生老师的“冬树”系列和中国汉画大展所反映的一样,真正的突破源自于生活,源自于一颗童心未泯、探究一切的心灵
行文至此,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汉代画像砖的两个最重要题材还没有介绍,一个是动物,一个是马匹骑乘(骑乘中的马匹也可视为动物形象)。因为这两个题材最能表现外在的力量、速度与动感,反映着汉代先民对世界的探究与征服。一个时代,只有充满勇毅,敢于并有能力阔步走向未知的世界,她才能成为千百年来,为后世所敬仰的高峰。了解这个时代,才能知道,张骞与班超,卫青与霍去病成长于怎样的文化土壤——这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同时,这两个题材,也将汉代画像砖古拙的艺术风貌发挥到了极致。
图25 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虎斗
图26 《中国汉画大展》中熊与蟾蜍的形象,生动可爱
图27 显然,双头兽一定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大汉先民创造出来的形象
图28 只有看了《中国汉画大展》这不知名动物(也许只能叫神兽)的夸张形象,才知道“萌动”的意
思不仅仅是让人不易感知的,静静的生发,还是夸张、剧烈的“萌”和“动”
图29 《阉牛图》(南阳市汉画馆)有龙的形象,有熊的形象(但其实是“蒙熊皮”的勇士,这算不算世界上最早的卡通片?)。其中,在汉画中极其罕见的(在世界绘画史上恐怕也会是极其罕见),是手握牛睾丸,持刀待割,给牛做“去势术”的牧人
图30 汉画中猎杀犀牛的场景
图31 《四灵伏羲女娲图》(济宁市文物局、任城区文物局、济宁市汉文化博物馆)中的“四灵”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其他神兽的形象朋友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但如果有人对玄武长相不甚了了,那就看一下图中右3,龟身上缠蛇,就是玄武的形象
动物题材的汉画,既有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牛、虎、犬、马,也有想象出来龙、玄武等神兽,更有中原地区不常见的大象、犀牛,这反映出大汉先民昂然走向外部世界去探究一切的气概。汉王朝之所以成为强大盛世的代名词,没有了这种外向的,征服一切,探究一切的气概,是无法做到的。
图32 《乐舞.车马图》(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汉画中少数静态的,“古道西风瘦马”般的形象。在汉代画像砖骑乘马匹的形象中,更多的下面那些雄健的,动感十足的宝马良驹
图33 在骑马猎虎的汉画局部中,是夸张到比例失调、动感十足的形象塑造。而进一步探究雕刻技法则发现:本图只用了平面阳刻,所以拓片上显现出的对象没有灰度变化,也没有用阴、阳刻线雕刻出轮廓线(而此图的上、下图都是用阴刻线条勾勒出了对象的外部轮廓线,虽然两者间从技法和艺术风貌上又有差别),整个画面犹如剪纸,但丝毫不影响其艺术感染力
图34 这恐怕是本次《中国汉画大展》中,最健硕的马匹了,画面浑厚、饱满,但大量优美弧线的存在,让画面并不呆板
图35 与前面的骑乘形象相比,《车骑出行》(河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艺术风貌与雕刻技法又为之一变,浅浮雕阳刻让拓片有灰度的变化,轮廓线则用阳线雕刻。与上图相比,艺术风貌更灵动、活泼
图36 完全用浅浮雕手法雕刻的汉代画像砖。因此拓片上的形象会有深浅灰度上的变化,具有朦胧的立体感,也没有再用阴阳刻线雕出轮廓线。艺术风貌上更像笔墨浓淡变化的中国写意画
图37 《马.扶桑树.武士》(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这是此次《中国汉画大展》中,雕刻技法非常罕见、独特的一幅。形象的外部轮廓线是粗阴线(在内,表现在拓片上是白色)和细阳线(在外,表现在拓片上是深色)构成的双轮廓线,在阳刻形象区域内,则只用粗阴刻线勾勒轮廓。当然,在汉代画像砖中,很少有植物题材,这幅是少数有树木的汉画,而汉画中似乎缺少的一类题材是风景、山水,这与砖、石等材料有关,在砖石上确实不易表现风景类题材(中国的山水画直到宋代才真正独立发育起来,而西方绘画中的风景画,则是到荷兰画派时才从宗教等题材中独立出来)
图38 《车骑出行图》(临沂市博物馆)也许是此类题材中,最厚重,最有“力量”的一幅。而且在平面阳刻形象内部有大量细阴刻装饰花纹,以冲减大面积没有灰度变化的阳刻可能产生的单调感,这种技法不知道仅仅是地域上的差异还是汉画发展到后期,技法上的发展(抱歉,实在没条件考证这幅作品具体的制作年代了)
汉画艺术,无疑是图画版的汉代大百科全书,对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而微的描摹,本文显然是挂一漏万,但在还有很多重要题材,没有提及的情况下(例如西王母在本次《中国汉画大展》中占有很大比重),却花了大量篇幅聚焦在骑乘出行,是因为这样可以通过在单一题材内的对比,去体味汉代画像砖艺术风貌与技法上的丰富、多变,更重要的是,这一题材(包括动物),更能展现出汉代艺术动感、夸张、古拙的特征,这与兵马俑所代表的秦代艺术的,严格忠实于被临摹对象的写实,一丝不苟的细节刻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许就是“先秦理性精神”,与“楚汉烂漫主义”在艺术风格上,迥异的表现。在本文的最后,再给朋友们呈现一些无法归类,却又极具特点的汉画展品。
图39 《人像》(四川省德阳市美术家协会、德阳市旌阳区委宣传部)拓片的效果犹如扎染,又是汉代画像砖中另类风格,萌,犹如儿童画
图40、41 《李堂山石祠后壁》及局部图(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这是很少见的在平板上只用阴刻勾勒轮廓线的汉画,其拓片远看不如阳刻作品,细看局部则会有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
图42 这就是浅浮雕式的汉代画像砖石,本次《中国汉画大展》的展品都是从这样的画像砖石上拓下来的
本次《中国汉画大展》,汇聚了国内29家单位的587件(套)展品,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汉画像砖拓片专题展,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资助项目,是汉画研究、展览的空前盛事,恐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很难有机会如此集中地看到如此多的汉画精品。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水文园集团,为本次展览提供了近1万平米的展出空间(山水美术馆)。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时代——消费升级大背景下,一个新的艺术消费时代的大幕被徐徐拉开。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文化领域,在促进文化繁荣的同时,提升自身商业的品味,让消费者得到很好的消费体验,从而获得更多商机,实现多赢,将会成为一种趋势。春江水暖鸭先知,山水文园集团无疑是引领这一趋势的先行者。
图43 《中国汉画大展》主办方——中国汉画学会的陈履生会长(左)旁边,正是协办方山水文园集团(山水美术馆)总裁张晓梅女士(中)。山水美术馆就位于山水文园集团开发的楼盘底商,而在这个小区外面,甚至有现代雕塑,用以塑造艺术气息浓郁的外部宜居氛围
观文脉而知国运,汉代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恐怕比现代的我们需要面对更多的生存挑战,但是从汉画中我们看不到自闭与焦虑,颓废与消沉。动感、古拙、题材丰富的背后,是惺惺然睁开眼睛,以儿童般炽烈的探究欲去面对外部的世界,是欣赏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这现实生活远非完美无缺,是充满勇气去接受生存的挑战,力求征服世界,是充满着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实行去实现自我的完善……。有这样精神气质的民族,没有理由不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后世所景仰,看了《中国汉画大展》,才知道我们的汉代先民,有多伟大!
轩辕子乐
2018/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