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359天
今天,我校基础年级语文教师在杨校长的带领下到邓州市范仲淹公学参加豫南初中“语文主题学习”观摩会暨肖培东专场报告会,收获多多。
尝试创作课
肖老师让七年级的学生来学习九年级的课,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现代诗。
肖老师由今天的日期12月9号,引入一二九运动,导入新课。
接着,肖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朗读方式灵活多样,有自由读、齐读、指名读、跟着老师读。在肖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生们由原来一字一顿地读到后来能有感情地朗读, 进步很大。
接下来进入诗歌创作阶段,肖老师先出示了一首简单的四句小诗《秋叶》,隐藏了第三句,让学生们自由填空。在肖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的思维不断打开,填出了很多精彩的句子。
难度稍微加大,肖老师又出示了一首小诗《秋天来了》的第一小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继续创作第二小节、第三小节、第四小节,最后创作了一首完整的诗歌。
后来,肖老师又让学生们改写《我爱这土地》的前几句诗,出示第一句“假如我是一枚秋天的叶”,让学生们充分发挥,续写诗句,学生们诗兴大发,妙语如珠。
最后,肖老师又用小诗《秋叶》总结这节课,首尾呼应,课堂结构严谨。
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们的基础很薄弱,也比较拘谨,放不开,肖老师能基于学生们的现状,放慢节奏,不断激励、启发、引导,后来学生们慢慢进入了状态,创作的诗句有模有样。
另外,肖老师的语文功底深厚,语感特别强,不管学生们说出什么,他都能巧妙地引导出让人拍案叫绝的诗句。
反思自己的教学,不用说学九年级的内容了,就学习七年级的课,课堂也没有那么多的亮点,关键是自己的底蕴不足,充电迫在眉睫啊!
组文阅读课
第二节课,由桑庄中心校的业务主任孙占齐展示组文阅读课,三篇课外
文言文:《狼》其三、《黔之驴》、《义鼠》,主题是《小故事 大道理》。
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法指导特别明确,有读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赏析关键句的方法指导、概括文章中心的方法指导。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学会了很多阅读方法,轻松破解文言文学习这个难题。真是“授之以渔”呀!
诗歌鉴赏课
第三节课,淮滨的张亚楠老师讲郭沫若的两首诗《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由课内到课外,主题是《仰望星空 涵养诗意》。
我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的配乐朗读,朗读方式多样,有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出诗歌的音韵美。然后,张老师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品味诗歌的情感美,又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学习诗歌《静夜》,学以致用。
对比阅读课
下午,肖老师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课,对比阅读课内文《植树的牧羊人》和课外文《在沙漠里种爱》。
由于是学过的课文,肖老师先让学生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找出高原变化的三个关键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探究牧羊人创造奇迹的各种原因,学生们找得很准,肖老师把所有的关键词都板书出来。
接着,肖老师让学生们阅读《在沙漠里种爱》,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人物的异同、内容的异同和写法的异同,最后归结为“爱创造奇迹”,学生们带着爱再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的三个关键句,结束了这节课。
备课指导课
说到备课,肖老师批评了一些老师的备课方法,直接在公众号留言索要他的教学设计,或者直接上网搜索优秀案例,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我不禁感到脸红,昨天还在为自己公开课准备充分而沾沾自喜,进入误区却不自知。
肖老师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阅读文本,并进行深入思考,对备课进行了具体的方法指导,有老师简称为“肖九条”。
1.什么类型的文章?即文体特征,要有文体意识,依据文体组织教学。
2.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即写作背景,了解写作背后的故事,知人论世。
3.写什么的文章?即主旨内涵。
4.怎样写的?即语言手法,教师要有语言的捕捉力、观察力、鉴赏力、教学力。
5.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即编者意图、单元目标,要教出文章的个性和共性。
6.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是哪几个?即教学聚焦。
7.为什么教这篇文章?即教学价值。
8.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读不懂的可能是什么?即学情预判,不要教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要教学生看似知而不知的内容。
9.教材本身提供了哪些助读助教资源?即教学资源,要充分整合单元导语、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旁批、思考探究题、插图和课下注解。
反思自己,备课的功夫远远不够,虚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进步的空间很大很大,须加快步伐,奋力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