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 01

致:

    最近在读周邦彦的词,很喜欢一句:“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仿佛能嗅闻到荷花的香气。在我的印象里,夏季大部分时间都游荡在高原地区,是雪山、湖泊、森林与草原。

    每年都在列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最终发现除开一些需要承担的责任外,终其一生要学会的是怎样度过时间。

    吃过晚饭后打开一本诗集细细阅读,记录下一些喜欢的句子。在那些温柔、浪漫的句子里仿佛看到一个女子的心。柔软而又细腻,朴实而又坚定。

  “ 我把信念、书签、写诗的小毫全部藏起来只留一阶月色,和可有可无的细风。 ” 这样温柔而又细腻的情感。

    感到性情开始变得柔和,少年时的激烈动荡在经历人世变迁之后,最终也渐渐沉定。

    过完二十三岁的生日,对于时间有种揭开幕布似的惶恐。这种惶恐是幼年时不能体察的。它以某种强制分明的姿态告诉我,时间有限。要尽力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虽不至眼明心亮,但也对自己有所启示。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有期限。当头棒喝。


万籁俱寂


    整理笔记。已经由某种训练演变成和自己对话的一种方式。因为害怕受到误解、伤损,于是习惯将自己的心隐匿起来。不愿看到别人的心,也不愿别人看到自己的心。于是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即使杂乱、无序,但终归有所放置。

    这些写下的文字,是属于自己的道路。它们最终会被遗忘。如同攀登过的雪山、跋涉过的河谷,最终只在自己的生命里留下印迹。这是珍贵的情感。我在这些文字中看到自己的灵魂。

    每日增加四十分钟用以阅读古籍,调和与训练自己的心。精妙的智慧不能生吞硬服。让它自然地溶解、稀释、消化,以便被感受与接纳。这是漫长的过程,直到它自然而然在心中升起。

    长时间阅读精神密度高的书籍,会陷入一种停滞。大脑喜欢这样的高强度的模式,但往往阅读四十分钟后需要停下来休息。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走到远处需要过程。

    “ 宗教的核心意义是希望。哲学的目的则是寻找真理 。 ” 塔可夫斯基的文字永远直指核心。一口气阅读近一半,痴迷这种状态。

    那些无法轻易说出的话,就将它融于虚空。将它供养给更广大、深远的事物。

    只想完尽自己的任务。                                                       

                              白鸟

                            甲辰年六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