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是文聪老师直播,连麦的案例中,有一个案例让我有很深的感触,梳理分享如下:
案例情况:16岁的男孩,上五年制大专,无故离校,辅导员联系家长找孩子,找到孩子后,孩子不回家,说想在外面玩。因为违反学校纪律,学校劝退,母亲很担心,自己该如何面对老师?孩子没有学上了怎么办?
案例中男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孩子没有规则感
自己在学校待着舒服就在,不舒服就走,不管学校的纪律。在后续的梳理中,可以感受到:孩子之所以没有规则感,是因为在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家长大包大揽了。
填坑式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把路给孩子铺好了,孩子不觉得自己有坑需要去面对,但孩子成长的速度会超过我们填坑的速度,总有一天,他会面临更大的坑。溺爱也是一种伤害。
我们的伞没有那么大,总有罩不住他的时候。
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三岁的时候为玩具负责,十六岁的时候为学业负责,二十六岁的时候为爱情负责,为工作负责,为家庭负责。相反,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孩子会把他人生中面临的问题都归咎于父母。
2、亲子关系不和谐
孩子不跟家里沟通,孩子被找到后,拒绝回家,想在外面玩。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亲子关系的亲疏问题,孩子宁愿待在外面,也不愿意回家和父母沟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孩子的目标感缺失
孩子不清楚自己当下应该做什么。了解到的信息:孩子选择这所五年制大专是因为成绩不够,只能做这种选择。但孩子本身并不喜欢。家长觉得这是孩子上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机会,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不觉得是机会,他表现得很无所谓。
文聪老师以谈恋爱举例:父母很喜欢这个女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和女孩子结婚,但孩子自己不喜欢,他会觉得这是一个枷锁,会很痛苦,而不是机会。
反思:我们养育孩子过程中,对孩子人生的规划是很重要的,很多的孩子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在纠结于是否是热门专业,是否好就业,自己的成绩能选择哪些学校,却容易忽视自己喜欢做什么,自己擅长做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所以,在大学里,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不在少数。在知识、信息更新如此之快的社会背景下,去关注自身,结合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等作出的选择会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更加从容的生活。
是的,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是一段不断要分离的关系,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树立孩子的规则感、和孩子一起找到人生的目标,该经历的风雨一定要去经历,有经历才会有成长,有成长才能自立,学会放手吧。我们可以接受孩子的抱怨,但是如其所是的接纳我的能力就这么大,给孩子自己撑伞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