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多年未见,突闻噩耗?

当我一直期盼和多年未见的好友在街角不期而遇时,噩耗来的猝不及防。

1

昨晚挚友小F突然联系,说一同学H似乎遇难。

「遇难」这个词太过沉重,感觉跟「似乎」并不匹配,当时没有细想,现在看来,小F应该是希望他们还有那么一点生还的可能。

直到今天凌晨官方证实了这场事故。

上个月刚刚在WX上跟H聊过近况。

我混迹b站五六年没有通过vip考试,为了发出镇魂女鬼的第一次弹幕,特拜托她帮我一番。

这个骄傲的姑娘上来就叫我「撒子」,我立刻抱大腿喊了句「大神」。

其实我们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联系了,长到上翻连一句聊天记录都没有。

可有一种关系往往就是这样,即使多年未见,张嘴就仿佛昨日会面。

我其实是不太喜欢把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的,愿意向七八年没有说过话的同学开放朋友圈,屏蔽近期的工作伙伴。

所以小F跟我说她遇难的时候,我也是不相信,一个骄傲如斯的姑娘就这么去了,未免有些造化弄人。

2

H是我同学,仔细说来比同学的关系还要近一些。

近到什么程度呢?

上课我们坐在前后排。

小F建了一个群,里面只有我们四个人,不常说话,却不会尴尬。

脾气相投比什么都珍贵。

H是典型的工科女,能哭爱笑性情中人。

我们仨也大抵如此,上学时,不曾刻意讨好过谁。

每个人在学校都会认识性格迥异的人,招展的,逗逼的,寡言的,高冷的,娘炮的…

H属于那种喜怒形于色、来去匆匆的。

单纯,是我对她的唯一印象,直到现在,我也仅仅愿意用这个词来形容她。

毕竟毕业以后我却再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后来的朋友们也有终日嘻哈,可没人再敢把情绪一股脑外露,也许并不是后来的友人深沉了,只是过了那个特殊的时期,都长大了。

《谁的青春不迷茫》里有句台词我一直记到现在:

“一场无悔青春,不过是不要脸、拼了命、尽了兴。”

真正做到的寥寥无几,而大多数人回望青春时满满遗憾。

3

东西方的文化基因里都存在关于死的代码,都有生死较量的烙印。

参透生死向来是宗教大成。

中国的始皇寻长生,埃及的木乃伊,罗马城郊的「死者之城」。

敬生畏死,从不缺席。

汶川地震十年,网上有人问,512后,有多少人头像就再也没有亮过了?

我曾经一度觉得这离我很遥远,可当H遇难的时候我才发现,对于生命中这出现过又先我离去的人,单用「过客」二字可能已经不能囊括。

小F昨晚哭了好久,在噩耗传来时,她的悲伤是未曾想象到的。

一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成绩优异,良人相伴,生命戛然而止。

这种落差大到局外人也难以接受。

可以说,是H的罹难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小F的生死界。

甚至导致她对「死」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恐惧。

4

老人常说:

“除了生死没啥大不了的,人活着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话糙理不糙。

第一季的圆桌派有谈过生死这个话题。

嘉宾陈丹青说,他对死的恐惧比恐惧还要厉害:

“罗兰·巴特有一次讲完死亡以后,

出来有一个学生对他说,

你说的太差了,就是你把死亡说的这么乏味。

我当时不懂这句话,后来我懂了。

就是我说有甚于恐惧的,就是因为乏味。

它(死亡)根本没那么好说的。

就是像条狗一样死掉了,非常简单。”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死亡简单化。

我一直愿意在小城市生活。

就是希望某一时刻在街角和多年未见的老友来个不期而遇。

是我大意了。

如果不约个周末,约个餐厅,或许等不到许久不见亦能在街角碰面的那天了。

因为有的时候,噩耗猝不及防。


注:7月底一场泥石流,一名研究生导师同三名学生不幸遇难,同学H在其中,得此消息久久不能平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