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商业的DNA是: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
“平台不是设计出来的,是生长出来的,是自我演化的产物。”
“产品的功能是否齐全、界面是否友好以及交换是否自然,都是产品能否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
——《智能商业》曾鸣
又是一本在书架上吃灰的书,七年的《智能商业》,作者是阿里巴巴的大佬之一:曾鸣。
这书呢,之前就像拿出来看看,但是单位的一位同事,也是从阿里巴巴出来的员工,和我说,这书不用看了,都过时了。我呢,是个“听人劝吃饱饭”的主,也因此,就继续放着这本书在书架的角落上吃灰了。
昨天早起,被孩子“朗朗”的读书声吵醒,为了配合孩子的“专注”,给自己的赖床找了个好理由:你读书,我也和你一起读书。
随手拿起了这本吃灰已久的著作,犹豫了大约2秒钟吧,开读。
没读几页,我发现,我被那位劝我别读这本书的同事,忽悠了,我发自内心的想要追问她:你,看过这本曾鸣的《智能商业》吗?你确认看过吗?这书里的内容,确实是出自七年前,也就是2018年。以前来的前2年,GPT来的前4年,人工智能浩浩荡荡开始颠覆世界的7年前。
今天,这个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每一个行业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曾鸣的这本《智能商业》,就今天来看,哪有什么过时,很多部分犹如一盏明灯,在纷繁的世界中,引领我们看清数据如何成为企业的血液,如何借助网络化、智能化构建全新的商业生态。
当下,AI的崛起、各家各种智能体的加速落地,以及智能终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整个世界正轰然然的开始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18年,还是大数据的天下,但从那时起,数据,也成为了智能商业的生命线。
曾鸣在书中反复强调,数据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而是企业决策的核心动力。正如血液维系着生命,数据贯穿于企业的每一个环节。
今天,我们在新闻中屡见不鲜地看到各大企业借助大数据、AI算法优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银行证券都在利用DeepSeek推动智能化转型,还是制造业通过数据驱动实现预测性维护,数据正不断重塑传统行业的边界。
我现在所面对的一点,就是企业在整合海量数据时,所面临的那些繁复的挑战,那些来源广泛的数据、各异的格式,整理起来所需要投入的资源与力量,就足以让单位的小姑娘,心生放弃之念。
互联网的发展,让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通过网络将各种资源紧密相连。
书里提到的“双螺旋结构”——数据智能与网络协同相互促进,就如同生物体内DNA的互补作用,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这几天的热点新闻中,从CES展会传来的消息表明,端侧AI技术正逐步从云端迁移到终端设备上,这种趋势不正是七年前曾鸣所提出的那些概念的具体体现吗?
无论是智能手机、PC,还是穿戴设备、汽车终端,都在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AI的横空出世,为用户提供了更快速、更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为整个互联网赋予了一个更大的能量。
如果说,七年前,你说曾鸣在“忽悠”,那七年后的今天,你还这样觉得吗?
曾鸣在书中还提出过,未来企业核心功能将从传统管理转变为赋能。这一转变不仅是管理理念的革新,更是一种对员工创造力的激发。传统管理模式更多强调控制与监督,而在智能商业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如何将资源、平台与数据,赋能给每一位员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潜力。
如今,我们看到不少企业在引入AI辅助决策系统,不仅提升生产效率,更通过开放平台激发了员工和第三方创新者的无限活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与此同时的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智能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逐步走向商业化。正如全国政协委员赵晓光所言,具身智能正处在“1到10”的商业应用起步阶段。虽然目前机器人在复杂任务中的表现仍与人类有差距,但依靠大模型赋能的智能大脑,机器人已经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路径规划、环境感知来完成诸如实验室物料搬运、重复性危险任务等工作。未来,随着柔性材料与新型传感器技术的突破,人形机器人的“温度”与“柔性”将逐步得以实现,这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在养老、陪伴等场景中带来温情体验。
看看七年后的今天,有种未来以来的感觉,互联网的持续发展,AI技术的高调加持,所有企业所面临的,都是需要把自家的企业“再做一遍”。
智能商业的模式,真的来了。这可并不是仅限于制造业或科技领域,而是渗透到了各个行业。金融领域中,银行和保险公司正利用AI进行风险评估和客户服务,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营销与预测性维护;医疗领域借助大模型和智能机器人,既提升了诊断效率,也缓解了医生的工作负担;新零售行业通过构建开放平台,让线上线下资源实现高效整合,重塑消费体验。
今天的大家,手上都在忙,嘴里都有焦虑,心里也都有恐慌。
再低头看看手中这本“过时”的《智能商业》时,不难发现,曾鸣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前瞻的商业理论,更启示我们那些拥抱变革的秘诀。
书中那个关于点、线、面、体的商业发展逻辑,不知道是曾鸣提出来的,还是梁宁提出来的,但其核心,也都诠释了一个商业发展的逻辑要点。
就像是开一家小卖铺,夫妻老婆店的那种,你就做好商业世界中的那一个“点”就好;当你的小卖铺可以联动上游的进货渠道,及下游的销售渠道的话,那你就可以成为商业世界的一根短短的小“线”;当你的小卖铺不再局限于自己门前的街坊熟客时,可以在各个社区街道,开启连锁模式的时候,那你就开始为自己的小生意,打造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小的“面”;当你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虚拟”能量,来给自己的小买卖“添砖加瓦”时,那你就为自己的小生意,打造了一个具有一定空间感的“体”;你的小卖铺就是一个“立体”的了。
如果,当下,你再利用AI的能量,给你那个小空间,赋上点具有“智能化”的能量时,那你那三维空间的小卖铺,就是加上了一个叫做“时间维度”的小工具,升维成了“四维的空间”......
不继续扯了,再扯就没边了......
但从《智能商业》的逻辑和思维来看的话,无论你是从事那个行业的,你是否能看清自己脚下的路,你,或是你的企业,是在做“点”上的事?还是在做“面”上的事?看清这个发展的逻辑要点,没准,也能给自己擦亮一下明天的眼睛。
真别说,人家七年前的理论过时了,放到现在,依然亦然。
这篇文章,写了2小时,期间喝了2杯咖啡、刷了3条抖音热搜、接了5次电话… 但看完曾鸣的书,突然不焦虑了——原来未来早被写在书里,只是没人肯翻开而已。 喜欢这篇文章吗?请收下,分享,我的名片。 每天阅读,每天分享,每天推送。 更多的精彩内容,一起交流,一起学习。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